搭建运河文脉之桥,做小小运河传承人
搭建运河文脉之桥,做小小运河传承人
本报讯(李雪婧 王心慈)”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是杭州,终点是北京,原点是扬州。”小朋友清脆的童声回荡在扬州市文昌花园社区活动中心,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一脉文化”团队负责人王心慈在为社区孩子们讲授运河基础知识。”回答正确!奖励一张运河明信片!”课程前期,团队成员设计“老师讲解+‘击鼓传花’游戏竞答+奖励”环节,加深孩子们对运河知识的记忆,从而达到让孩子认识运河的目的。
日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一脉文化”团队结束了在扬州为期20天的运河文化系列课程,在最后一节课上,武塘社区的小朋友比平时更加认真。
“扬州通草花被誉为“不谢之花”,其制作工艺是扬州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6日下午,团队成员汤子怡正和扬州文昌花园社区的孩子们一起体验运河非遗“制作通草花”,这是“一脉文化”团队在扬州武塘社区的最后一节课程。剪花瓣、捏花瓣、粘瓣塑型、着色……在每一个制作的关键步骤,汤子怡都为小朋友们仔细讲解、手把手认真教导,为一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单独“开小灶”。或许由于这是最后一课,孩子们都格外专注。
“大家看,黄跃奇做的花瓣就特别好看,很像真花。”在武塘社区授课期间,这位被老师点名表扬的黄跃奇小朋友是团队所有成员公认的“能工巧匠”。通草花、泥塑、吹画……无论是白纸、泥土还是颜料,只要一经他手,顷刻间便能变成栩栩如生、奇思妙想的“艺术品”。
黄跃奇虽然是个男孩子,但是从不缺乏世人眼中独属于女孩的细致、温柔与耐心,“一脉文化”团队的老师们也一直鼓励、表扬黄跃奇,希望能通过运河实践课让他的特长更加精进。通过采访,记者向黄跃奇了解到,在平时生活中,做手工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家长和老师会更多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但是在运河实践课上,他获得了老师的赞赏、同学的羡慕,和平常难以获得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对课堂上流淌的运河文化亦有了比以前更深的认识。
习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探索大运河文化传播最佳模式,从2020年暑期至今,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一脉文化”团队实地走访运河沿岸八省十市,搜集运河故事,领略运河非遗,感悟运河精神。团队积极贯彻“保护大运河从娃娃抓起”的精神宗旨,将调研得来的所知所学融合汇编成运河文化系列课程,通过进社区、进校园的方式将运河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青少年儿童。
今年暑假期间,团队走进扬州文昌花园、武塘、甘泉等多个社区,给社区青少年儿童带来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运河课程。”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扬州人对运河都有很深的感情。一脉文化团队定制的一系列课程我们了解过之后十分认可,小朋友们的反响也很热烈。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去传承推广运河文化,我们也很乐意帮助他们!”武塘社区周成主任这样和记者感慨道。
”一脉文化”的运河系列课程包含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两个部分,团队成员将运河非遗、运河生态、运河诗词三个板块融合贯通,不仅带领孩子们体验通草花制作、吹画、剪纸等运河非遗文化,还以“运河VR云游”等新方式让孩子们领略运河生态美景、人文意趣,在实践中感悟运河生态美、人文美、发展美,做小小运河文化传承人。
“我特别喜欢戴着眼镜看运河!”在问到最喜欢哪节运河课程的时候,扬州市武塘社区的小朋友李冰琪兴高采烈地和记者分享了她的体验。李冰琪所说的眼镜指的其实是Google眼镜。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认识运河、感受运河,”一脉文化”团队打造了“映运而生——云上运河漫游”全媒体影像数据库,库中720度全景照片全面展示中国大运河所有遗产点、遗产河道以及30多个重要节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小朋友们戴上Google眼镜,开启一场身临其境的VR探索之旅,足不出户便观览了大运河沿岸全线美景。如此新奇的课程体验,也难怪小朋友们记忆犹新。
“在甘泉社区上纸桥实验课的时候,一个年龄最小的女孩就用了几张白纸和一些胶带做出了那节课上承重最大的纸桥,成功的时候她特别高兴,看向我的眼睛里都冒着小星星。”被问到对哪一个瞬间印象最深时,团队成员杜芊宇显然有些动容。”可能我们的课就和这个纸桥一样吧,看上去挺轻、挺小,但是承载了很多,希望孩子们能记住我们,记住运河。”李雪婧说。
据记者了解,在结束了7月的扬州之行后,”一脉文化”团队还将在8月赶赴无锡,为那里的小朋友带去运河文化课程。”我们在无锡主要是和外企合作,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微薄力量将运河文化带到国际舞台!”团队负责人王心慈补充道。
作者:一脉文化团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花椒香韵西和县 羲和乞巧文化深
-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方针,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无锡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堑君茗欣”小分队于8月19日到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