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数字化、网络化。促进产业链改造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数”承古韵实践团为深入了解数字赋能传统文化形式,于2023年6月30日以古韵焕新,华彩传承———探寻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主题前往博物馆等地实践。
提倡让文化“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的受众更加广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文化力量,进而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基于此,7月4日,部分实践团成员来到山东省潍坊市,先对广大群众进行问卷调研,了解群众对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的了解及认可度。通过问卷统计,实践团队员们了解到群众对数字化赋能文化认可度较高,日常主要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接触传统文化。正如实践团成员们搜索资料时所了解的,互联网是数字化赋能文化的一大突破口。另一部分实践团成员则前往潍坊市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践发现数字化已经走进博物馆,一如可通过扫码收听语音、自行阅读文字了解展物从而实现对文物的追踪溯源。同时,多所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等,让文物“活”了起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使珍贵而神秘的文物更加生动立体、活灵活现,吸引观众沉浸其中,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但通过与博物馆管理员的对话,实践团成员们也了解到未来文化通过数字化博物馆传播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据了解,博物馆受众主要是学生群体,通过学校集体参观,而在日常生活中人流量仍较小。这就意味着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又少了一条,而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博物馆数字化程度,让博物馆不再冷冰冰,使受众更加广泛。而通过深入乡村,实践团成员们又发现,相较于城镇,乡村的数字化赋能文化发展之路似乎更加艰巨而富有挑战性,区域间的数字文化鸿沟有待消弭。通过以上社会实践,实践团队员们进行了系统地整合与分析,对后续实践的进行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