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数字为文化赋能 文化破传统创新

发布时间:2023-08-25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当前,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不断渗透到文化产业各个方面,新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概念需要被重新定义。”山东大学先进信息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东风认为,人工智能将成为文化产业第一推动力,赋予文化产业智慧化元素,拉动文化消费产生“新流量”。为了深入了解数字推动文化创新形式,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数”承古韵实践团于2023年6月30日以“古韵焕新,华彩传承———探寻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主题前往博物馆等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向文化产业的全方位渗透,不仅在生产、消费、传播等关键环节畅达了文化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协同性,更通过数字赋能促使文化产品不断打破时空隔阂,激发了文化产品高效的生产力和传播力。
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扩散,使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具有显著的数字特征,有效实现了文化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近年来,国家博物馆适应数字化发展大趋势,大力推进智慧化建设,全面助力事业发展。众多博物馆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的技术路线,以数据为核心进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推动智慧库房、智慧展厅、智慧楼宇建设,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在其中的众多博物馆中,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展示、8K拍摄并高清呈现等丰富形式,向观众沉浸式阐释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和世界文明。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现状,更好地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普及文化数字化,促进传统文化再现新辉,2023年7月1日起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数”承古韵实践团成员来到山东省各地市,采取走访村民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探索该地区在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模式下的繁荣盛景与存在的难题。
一、明确实践目标,汇集有关资料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为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探索数字赋能文化的发展历程,“数”承古韵实践团成员在正式开始社会实践之前,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借助于网络查询等方式,对数字赋能文化进行了初步的了解。此外,“数”承古韵实践团成员还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发放,多方面的搜集相关资料,保证调研的可靠性。实践团成员经讨论决定,在各地的博物馆、社区、相关政府部门等地进行实践调查,从而为更好地解决目前数字赋能文化的状况出谋划策。
    二、东营市调研小组实践调查
7月5日,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后,团队成员前往山东省东营市社区进行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填写。首先通过设置问题,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大众对文化数字化的态度及了解程度,并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部分地区由于区域的局限性,科技发展落后,对文化数字化这一概念不甚了解,通过社区一名普通百姓的描述,向我们说到自己甚至从未听说,对于这一概念下的产物也只是在电视上有过一面之缘。而对于文化数字化可以在不破坏文化遗产原貌的状况下大力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从文献与口耳相传而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对其保护传承,可以进行逼真、立体性地开发,可以形成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形式的产业链,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等作用更是觉得有些许的不可思议......此调查结果,对于“数”承古韵实践团调研的进一步开展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实践团成员们积极参与,认真记录,将此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再通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并对总结再进行一定的分析,为后期的实践报告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日照市调研小组实践调查
    7月2日,实践队员们来到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博物馆。通过在博物馆内的观察研究,实践队员们发现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珍宝的数字化成果,从一进博物馆的大门便映入眼帘的数字化成果展示墙,再到3D模拟沙盘展示的栩栩如生的古代城镇布局,亦或者是通过扫码获取相关文物的详细资料介绍,都在呈现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新发展。通过咨询博物馆内相关工作人员,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到: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往往容易风蚀损坏,留存保护困难,不便于长期以实物形态示人,数字化储存能够打破这一局限掣肘,可以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例如拍照、扫描、录音、录像、情景还原再现等方式,完整科学地记录留存文化遗产信息,将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信息进行存储,构建数字化档案,进行永久性保存和活态化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仔细总结分析,为后期的实践报告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热情耐心地讲解,实践队成员进一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面临着困境。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长期的时间和精力,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创新和发展,但这也需要传承者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济南市调研小组实践调查
为感受数字化带给博物馆的新体验,7月10日,实践团来到了山东省博物馆体验,在这里队员们也都有了不一样的新体验。数字化博物馆弥补了传统博物馆的不足,引领博物馆进入数字化的新时代,满足了众多文物爱好者的文物观赏需求,打造一种沉浸式体验,让大众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的参观体验,同时可以对藏品进行无限放大和缩小,进行无死角的观察,让观察更细致,让文物更有动感,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为进一步了解“数藏”背后的赋能故事,实践队队员与博物馆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交流。让每个文物管理、保护、修复、利用等环节进行工作联结,形成有针对化的文物保护和呈现:即通过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来保护文物,同时以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立体化参观体验,增强对民众的吸引力。将文化内核传播给大众,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馆内工作人员提到,数字技术转型是新常态,数字藏品是当下市场认可度较高的一种博物馆文创产品,这是一个既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热起来的绝佳载体,既让馆藏文物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公众的距离。同时数字化博物馆有极大的便利性,方便了文物与大众的会面,而且不用担心一些珍贵文物的展出次数、时间的问题,更大的满足了文物观赏需求,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更大的发挥文物的宣传作用。运用新兴科技手段将文物数字化,通过数字设备精确地将文物还原到虚拟或现实的场景中,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
    五、临沂市调研小组实践调查
    “数”承古韵实践团的成员们利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等方式,从多方面思考,提出了采访问题,确定了时间地点,并且提前联系好了实践地点的负责人。多面询问相关发展,多方走访附近居民,在山东省临沂市成功开展此次数字赋能文化的实践调研活动。
     部分实践团的成员首先进行了网上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反馈的数据初步了解到大众对于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以及存疑问题,将事先设置好的采访问题进行了补充完善。之后实践团的成员采访了临沂市博物馆、文旅局的相关负责人,走访了附近社区的居民,查阅了附近书店关于当地文化数字化描述的报刊。通过文旅局的赵经理的回答,实践团的成员了解到,发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要注重把典型化提炼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塑型结合作为目标,创造出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受人欢迎的“网红”产品。传统文化遇上数字技术会焕发出崭新光彩,为现代人带来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感受。与此同时,实践团另一部分成员通过走访当地及附近居民也了解到,居民对于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并不低,大部分人对于当今数字文化创新形式都有一定的了解。
六、德州市调研小组实践调查
    7月14日,实践团成员来到山东省德州市博物馆,详细了解了文物互动魔墙,它是利用一个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系统,把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利用多媒体信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把展陈方式从静态向具有知觉的互动陈展方式转变,生动地展示内容,让大家多元地体验展览,使观众在参观中互动,在游览中学习。目前系统内共展览市博物馆珍贵文物90件,游客可以点击喜欢的任一藏品,图像将变大弹出,显示更多的藏品信息,例如文物名称、详细描述、藏品年代、点赞数等,手指轻轻一动就能放大模型进行观看、旋转、缩放等互动操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随时下载文物资料到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德州市博物馆的线下数字化创新,让藏品和文物故事“活”了起来,为公众呈现真实、准确、直观、生动的馆藏历史文化。下一步实践队员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填写,从社区市民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角度进一步提高反映德州历史发展的珍贵文物保护利用价值,同时进一步探讨以数字化为主的相关文物的建设情况以及博物馆在弘扬德州文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难点,并相互探讨文物扫描保存、数字场馆建设、互联网展厅建设等方面情况。
七、潍坊市调研小组实践调查
提倡让文化“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的受众更加广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文化力量,进而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基于此,7月4日,部分实践团成员来到山东省潍坊市,先对广大群众进行问卷调研,了解群众对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的了解及认可度。通过问卷统计,实践团队员们了解到群众对数字化赋能文化认可度较高,日常主要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接触传统文化。正如实践团成员们搜索资料时所了解的,互联网是数字化赋能文化的一大突破口。另一部分实践团成员则前往潍坊市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践发现数字化已经走进博物馆,一如可通过扫码收听语音、自行阅读文字了解展物从而实现对文物的追踪溯源。同时,多所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等,让文物“活”了起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使珍贵而神秘的文物更加生动立体、活灵活现,吸引观众沉浸其中,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但通过与博物馆管理员的对话,实践团成员们也了解到未来文化通过数字化博物馆传播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据了解,博物馆受众主要是学生群体,通过学校集体参观,而在日常生活中人流量仍较小。这就意味着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又少了一条,而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博物馆数字化程度,让博物馆不再冷冰冰,使受众更加广泛。而通过深入乡村,实践团成员们又发现,相较于城镇,乡村的数字化赋能文化发展之路似乎更加艰巨而富有挑战性,区域间的数字文化鸿沟有待消弭。通过以上社会实践,实践团队员们进行了系统地整合与分析,对后续实践的进行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八、尼山圣境调研小组实践调查
7月3日,“数”承古韵实践团慕名来到尼山圣境进行探访。曲阜孔庙,宫墙之下鼓乐悠悠,佾舞翩翩;尼山圣境,“天涯若比邻”主题光影秀精彩上演,中外嘉宾沉浸式体验。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仔细总结分析,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这些一手的资料结合队员们的见解进行整合,这对调研的进一步开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后期的实践报告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结束后,队员们通过总结分析尼山圣境发展的优点,大胆设想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应该大胆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方式。近年来,许多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特别是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深化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传承人打造成新型的文化传播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同受众分享文化遗产背后的理念、历史、技艺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发更多人的共鸣。我们相信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会越来越好。
通过此处山东省各地市的实地调研,实践队员详细的了解了在数字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现状,结合前期成员们相关文献的查阅,可以肯定的是文化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普惠百姓,也可以普惠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目前,我国在博物馆、影视作品等涉及文化数字化领域,逐渐提高数字化后的文化作品的“出镜率”并尽可能的扩大数字化后的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另外,各学校及自媒体平台也通过组织数字化文化作品展览等方式来进一步推动文化数字化的普及度与发展水平,努力使每位民众都可以感受到数字化后的文化作品的魅力。
展望未来,前途可期。文化数字化的文化发展方式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再现新光辉。但毋庸置疑,由于文化数字化的实施还在路上,其在推广上必然还存在一定的阻碍。一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数字化的普惠力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到文化数字化,感受到数字化文化作品的魅力;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文化数字化产品的科技水平,让数字化后的文化产品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也跟进时代的步伐,从而增强文化数字化的影响力。“数”承古韵实践团将着眼于现有的文化数字化方式,更进一步挖掘文化数字化表现形式的可能性,同时向更多的民众普及文化数字化概念,使更多民众了解到文化数字化。数字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既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创新,也是文化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必然趋势,对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社会内需潜能,加快各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当然,推进数字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在推动“科技向善”进程中,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马其琛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 开展产业知识宣讲,助力社区儿童发展
  • 走进三五九旅纪念馆,传承先辈红色精神
  •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 学思践悟二十大,以知促行红色魂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