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化,传统再现新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传统文化承载方式、传播途径和呈现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了更好的了解数字科技在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方面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数字科技在当今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字科技传承文化对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的作用,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数”古韵实践团于2023年06月29日开始在江苏省、山东省各地开展实践活动,认识和了解了当前数字赋能传统文化在促进传统文化重焕新光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保护文化传承之旅
坚持立法,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加强司法,让传统文化得到法律保护
推动法治文化数字化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总体目标是建设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以数字形式呈现的、具有数字场景体验的法治文化。数字赋能法治文化建设,外在形式是数字化,内在支撑是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把法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通过数字化形式呈现给人民群众,让人们浸润在大众化的数字应用场景中理解法治、体悟法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和优越性,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信仰、信念和自信。
严格执法,保障法律实施
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区并存的时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网民都是现实社会的人,要增强全民网络法治意识,依法净化网络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社区。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要自觉践行法治精神,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数字标准,使法治成为覆盖现实社会与网络社区的文化基因,让尊法守法成为人民群众的惯常行动,实现数字赋能法治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作者:马其琛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