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现代化 传统文化数字化
区域发展差异化明显
从各地区现状看,山东省数字赋能文化的程度呈现区域差异化态势,以济南和青岛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水平普遍处于前列,而菏泽、聊城等中小规模地市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这表明山东省数字赋能文化存有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济南、青岛等大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市场环境,有利于推动数字赋能文化的发展,而山东省内其他中小城市则相反。
文化“两创”化依托数字化建设,这决定了可能存在发展的马太效应,部分经济基础较差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相对不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失衡和差距拉大,进而加剧金融和科技资源倾斜投入,最终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科技赋能文化技术水平不足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也是压制山东省数字赋能文化程度的因素之一。数字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赋能文化的重要支撑,在文化如何能够更加持久创新地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也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相比以笔墨纸为载体的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文化数字化更加依赖当今科技赋能文化能够达到的技术水平。
从全球文化竞争格局来看,我国文化科技发展仍相对滞后。一方面,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进口依赖度高,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文化服务效率低下,制约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文化和科技融合不足,相关科研成果与文化领域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创作出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影响了中华文化自身的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
当地政府文化科技创新政策仍有待完备
从政策角度来看,山东省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政策仍有待完备。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制定可由上而下的单一模式改善为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模式,提高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自上而下的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的制定模式,其合理性在于:一些企业只关注自身的盈利情况,不愿意从高能耗产业转入或者选择风险较高的文化产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此时,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风险,就有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相对绿色的文化产业。不过,这种模式应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等到文化产业逐步发展起来,我国主要还是需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模式,因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发展模式。
作者:马其琛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