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三下乡:大别山民歌非遗传承人余述凡专访
合肥工业大学8月18日电(通讯员:沙辰辰)中华非遗,皖美呈现。大别山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别山民歌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生活等元素。它通过历代不断的传唱记录了一些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迹和地方民众的生活状况,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与民间艺术研究价值。2023年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探索大别山民歌融合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六安市文化馆参与大别山民歌专题座谈会,并对大别山民歌国家级传承人余述凡老师进行了专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以期提出当下大别山民歌融合发展、守正创新的策略和可行性建议。
余述凡,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了大别山民歌的推广大使,他不但登上了省电视台的“江淮情”节目,还跟随文旅部门走遍了全国的各个城市,并受到了中国音乐学院邀请,在该校《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课程中担任主讲嘉宾,又多次参加民歌进校园活动,为大别山民歌的传播做出了不俗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后浪”们开始关注大别山民歌。
“来源于生活的民歌”
从余述凡老师正式学习民歌算起,已经过去了五十多个春秋,他的民歌表演和创作能力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当团队成员问到余老师对于大别山民歌最深刻的感受时,余述凡老师表示:“大别山民歌来源于生活,主要是体现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劳动人民自发性的创造出来的,老一辈爱唱民歌,高兴了唱两句,生气了唱两句,唱的是生活,用歌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的一种内涵。”
“热爱与坚守,源于红色文化”
歌声飘过五十载,余述凡老师一路从泥瓦匠,唱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团队成员问到余老师在与大别山民歌接触的这个岁月当中坚持下来的动力时,余老师回答到:“一方面是由于热爱,从小就喜欢唱歌,由于热爱就是比较钻研。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家人红色文化的熏陶,我大姨是文艺宣传队的队长,为了保护我们这个红色民歌,全团牺牲。我母亲是红军宣传队队员,唱着《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个歌走遍全国,这首歌的词作者罗银青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命可以丢,红色歌曲和红色文化不能丢。这些血的事实和红军光荣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我都在坚持传唱红色民歌。”
“大别山民歌,薪火相传”
在大别山特色文化中,大别山山歌无疑是最亮眼的存在之一,其作为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在当地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形成了多种成熟的民歌小调。不过随着老一辈民歌演唱者的逐渐老去,民歌的传承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面对大别山民歌如今的困境和未来的发展,余述凡老师表示:“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别山民歌的宣传力度,民歌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安排在文化课里,设置非遗课程。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现场展示给大家一个具有直观体验的项目,让大家体会到非遗的魅力,大别山民歌的魅力。
民歌作为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生命力是基于广大受众的。但如今大别山地区的年轻人对于当地的民歌并不是非常感兴趣,这让民歌的传承出现了困难。对此,余述凡老师表示:“创新在大别山民歌传承过程中很重要。大别山民歌从作词来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离现在的年轻人较远,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对于大别山民歌这些优美的曲调,首先我们要给它保存下来,可以尝试重新填一些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词。”
“期待民歌进入更多年轻人视野”
余述凡老师表示,很开心也很荣幸自己能受到很多学校的演出邀请,如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黄山学院艺术学院等。采访的最后,团队成员表示此行收获颇丰,并向余述凡老师发出诚挚邀请,期待余述凡老师能够来到合肥工业大学,面对邀请,余述凡老师说:“我非常期待能前往你们学校表演,也非常开心你们能够关注到大别山民歌,让大别山民歌进入更多高校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今年两会期间,非遗也被代表委员频频提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能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传承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其价值和魅力深入人心,凝聚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和力量,我们期待探索出适合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路径和方法,实现非遗的保护有力、传承有方、发展有道,绽放新时代迷人光彩!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探索大别山民歌融合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
责任编辑:沙辰辰
作者:沙辰辰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 青年人才重实践,行进亳州药王村
- 2023年7月,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星火青年志愿服务队来到药都之称的亳州,以实践来检验理论,以理论来丰富实践,进行了青年人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