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共享,千年稻香传芬芳
共创共享,千年稻香传芬芳
为了更好的了解祖国历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月22日,浙江海洋大学“乡”约舟山调研团前往马岙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这次参观不仅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还让深刻感受到了浙江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岙博物馆位于浙江舟山市定海区马岙街道,是浙江省第一家乡镇级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展馆内陈列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传统艺术品,展示了马岙地区的丰富历史文化。
图1 图为团队合照
一、文明之美看马岙,稻作文明源远流长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各个展览厅并对博物馆馆藏的丰富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而为什么马岙博物馆选择“海上河姆渡,千年稻香村”作为展览主题呢?讲解员解释到:“河姆渡是余姚的地名,以河姆渡命名是因为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从河姆渡挖掘,从考古学的层面说,其具有海洋文化特点,所以被称为‘海上河姆渡’。马岙有将近六千年水稻栽培历史,所以称为‘千年稻香村’。”听到这样一番解释,调研团成员们无不感慨马岙历史的源远流长。
图2 图为新石器时代的特大石犁
在展馆内,调研团参观了马岙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特大石犁、磨制精细的礼器--凿形器,了解了海岛居民的生活、生产、时令、礼仪、民间文化等习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
从馆内陈列的特大三角石犁等珍贵文物中,调研团成员们明白了先民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以及先民们的生存智慧,它也不断提醒着世人要学习先民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滴水穿石的精神。
二、学习海盐生产过程,体味盐民生产之多艰
调研团成员们还参观了海盐生产展,在那里学习和了解了马岙人制盐的历史,品读了柳永在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时作的《煮海歌》,这首诗描述的是沿海盐民制盐的辛苦、为得薪煮盐遇到的危险还有在官租、私租逼迫下的艰难日子。有民谚流传“苦卤苦水苦扁担,苦屋苦路苦海滩”“刮泥淋卤苦连天,百担烂泥换担盐”。可见曾经的制盐方式是多么的辛苦。
马岙自古以来就是舟山主要产盐地,始于夏商,盛于唐宋,清道光初为板晒,直到解放后改滩晒,盐民才摆脱“一担盐,百担泥”的劳苦制盐方式,进入科学晒盐的新时期。从海盐生产工艺发展史中,调研团成员们明白了科学利用先进生产工艺才能减轻盐民的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
图3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制盐工艺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进一步体验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马岙特有的土墩文化、稻香文化等有了进一步认知。通过参观马岙博物馆,调研团的同学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浙江海洋大学的学生,要积极传承和弘扬浙江海洋文化,并表示将更加努力学习,为推动浙江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卢欣怡、童蕾、郑涵予 来源:浙江海洋大学“乡”约舟山调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