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金佳仪 彭雯)8月1日至8月21日,为助力家乡非遗文化传承,推动庐陵文明振兴,扬州大学“探访吉州古村,推介家乡之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针对吉安特色的瓷器文化和古村发展文化开展为期21天的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向大众讲好吉州窑与渼陂古村的故事,亲身感受那份属于家乡独一无二的文化厚重感。
访千年古窑,寻一叶风流
陶瓷是古代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而其中流传千年的陶文化更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木叶天目的自然禅意,剪纸天目的民俗喜庆,玳瑁天目的回归自然,挥洒天目的淋漓尽致,吉州手绘的生动传神,地方特色、禅宗文化及民间艺术融为一身,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吉州窑。
为接续吉州窑文化传承的火炬,探索吉州窑发展现状,弘扬新时代文化自信,实践团队于8月1日至8月10日赴江西吉州窑景区,针对吉州窑特色文化进行实地调研寻访,利用多媒体传播新途径开展网络宣传。
实践团队在前期文献资料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深入走进吉州窑博物馆和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充分了解吉州窑的发展历史和特色的陶瓷文化,系统感悟吉州窑的前世今生。在探访过程中,团队发现吉州窑博物馆不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场馆,还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功能,广泛接纳吉安各地的师生前来研学,让孩子们充分了解本土的陶瓷文化,培养文化自信。而中国吉州窑博物馆也顺应新时代的科技潮流,实现数字古瓷创世,让来访旅客在数字世界里感受千年窑火的魅力,对话千年前的奇思妙想、精绝技艺。
在参观完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调研团队向古陶瓷研究所所长罗所长专门了解了吉州窑未来的发展问题,罗所长向我们介绍道:“吉州窑这几年一直在锐意创新,像剪纸贴花天目、木叶天目也在不断的改进。我们不像景德镇现在已经发展出来了上万间工艺作坊,有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吉州窑今年统计下来也只有40间工艺作坊,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当问及研究所内的年轻人是否都是专门培养的非遗传承人时,罗所长摆了摆手说:“他们是残疾人。我们专门开办了一个‘非遗进校园’的项目,这些小孩虽然耳朵听不到,嘴巴不能说,但是他们有手有脚,我们教他们这些,也算让他们以后多有个出路”。听完罗所长的话,团队成员内心都有极大的触动。感叹吉州窑的魅力,是非遗文化之美,亦是人间温情之光。
图为古陶瓷研究所罗所长正在向团队成员介绍剪纸天目。肖龙凤 摄
但据团队观察,到访吉州窑的游客较少,景区传播文化有限。于是为了更好了解吉州窑的经济发展现状,团队成员采访了在吉州窑宋街开饭店长达14年的刘老板。据刘老板透露,其一困于时空限制,因吉州窑距离市区太远,平时游客往来均受时间和交通的限制,仅假期时游客会稍微多一些。再者吉州窑商业化程度低,开放时间长,兴办活动而易消磨热情,所以店铺生意慢慢便不景气。团队又继续深入采访了吉州窑的个人工作作坊“承叶坊”的非遗传承人刘先生,想进一步对吉州窑目前的非遗传承等情况进行了解。据刘先生介绍,目前吉州窑是有一批90后担起了非遗传承人的担子,但相对来说还是太少,很多年轻人觉得干这行没什么前途,所以就纷纷离去。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刘老板对于吉州窑发展困境的忧虑,宋师傅对于吉州窑艺术之美的热忱,罗所长对于吉州窑未来创新发展的决心,刘先生对于吉州窑非遗传承的坚守,这些对家乡吉州窑文化的热爱无不触动团队成员心弦,激发团队助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信念。

图为宋师傅正在进行陶瓷雕刻。肖龙凤 摄
为进一步探寻吉州窑未来创新发展道路方向,解决吉州窑目前发展困境,团队成员实地调研景德镇,寻觅景德镇发展壮大的基因密码,进行类比分析。在政府支持力度、个人作坊数量、文创宣传方式、陶艺兴趣培养、景区基础设施、居民文化融合、非遗社会服务、街市陶韵文化等方面,深入探究吉州窑与景德镇两地发展差异。后期,团队成员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开展线上讨论,整理视频素材,制作多期宣传短视频发布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剪辑出“吉州窑因何而火”的视频,投稿吉州窑宣传官网。将探访成果建议和调研发现进行推送文案的撰写,向吉州窑景区官网投稿,助力家乡吉州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瓷器上流淌着的,是色彩挣脱枷锁的历史,是艺术观念解放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像两枚齿轮,驱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行。当今不乏有陶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用自己的双手和内心真挚的热爱踽踽独行,前往创造的胜境。而非遗文化之火需要身逢盛世的大众共同守护传承,方能更大限度的焕发时代釉光。正如团队队长彭雯所言:“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微薄,但能让大家看到吉州窑,那就是值得的。”
探古村风情,赏山河锦绣
渼陂古村是历史之书,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革命之址,唤醒沉重的红色记忆;更是振兴之路,推动蓬勃的乡村发展。故此,8月11日至21日,“探访吉州古村,推介家乡之美”团队开启第二阶段调研实践工作,着手探访当下吉安最火的“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旨在探究它是如何发展并带动吉安的古村旅游业,进而实现了乡村振兴。
8月14日,团队通过腾讯会议一起对实践活动的下一阶段活动内容——探访渼陂古村该如何开展,如何达到推介家乡的目的等进行讨论,最后一致决定按照对总体情况初步了解——实地探访——视频拍摄——调查论文撰写的活动路线完成这一阶段内容。随后队长彭雯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保证后续活动线上线下有序高效地进行。团队成员逐步开始有关古村发展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为实地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为了解景区的具体发展史和受欢迎的程度,实践团队多次前往渼陂古村,采访了景区的负责人和正在古村游玩的游客并做好记录。同时将永慕堂、二七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古街等特色地点作为拍摄地点,进行阶段性拍摄,使渼陂古村的历史文化更好地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正如队长彭雯所言,“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家乡的宣传上,这是很酷的一件事情”。实践团队领略古村岁月变迁的痕迹,感悟淳朴敦厚的乡土风情,敬重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探索渼陂古村在不过度商业化的情况下带领村民致富的出圈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彭雯正在拍摄视频素材。肖龙凤 摄
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队着重对村中居民以及古街的店铺老板进行采访,了解到渼陂古村将古代文化与红色文化携手,探索乡村振兴与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启示岭南各地乡村,拉动文旅研学,从多种资源汲取力量,创造新时代新乡村。渼陂古村是一座从千年文明的晨曦中款款走来的村落,但历史的风尘并未让它黯淡无光,相反红色资源成为古村亮丽的名片,迸发时代活力。
青衿返乡,助力家乡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守非遗文化之重,创时代发展之新。在科技蓬勃发展、时局风云激荡的当今时代,如何让文化更好地延续,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合适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每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亦是青年学子应当为之奋斗的方向。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为家乡江西吉安点燃一束光,共赴一场“乡约”,将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扬州大学“探访吉州古村,推介家乡之美”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承着时代新风,用好专业技能,以青眸品乡村之美,扣响吉州窑非遗文化的门扉,探索非遗传承之路,为吉州窑文化传播注入青春力量。以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古村振兴之路,在乡土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答卷,绘制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蓝图。

图为宋街刘老板接受采访后和团队成员合照。肖龙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