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文化密码 安庆师大“三下乡”学子将非遗知识带进小学课堂
多彩扎染、童趣花灯、非遗黄梅戏……近日,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二十大,童心踏新程”教育关爱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宜秀区新新社区,为二十余名社区儿童带去非遗文化知识。
环保百分百 趣味由“染”而生
为向孩子们宣传普及非遗文化,实践团安排了扎染小课堂,教授孩子们关于非遗扎染的知识与做法,让孩子们在动手创作中体会非遗扎染的神奇。除此之外,实践团还从学校扎染俱乐部借用了十几幅作品,供孩子们欣赏观看,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扎染的魅力。
绘图缝纫、扎花染色、漂洗晾晒,布匹上的环保染料渐渐从绿色氧化为靛蓝,一件带着天空色彩的扎染作品便制作完成了。五年级的胡婉怡初次尝试扎染便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趣,直呼“太神奇了”。在她眼中,扎染就是色彩魔法,染出了她心中五彩斑斓的世界。
“我很开心有这个机会为孩子们讲述扎染知识。”实践团成员、法学专业2021(6)班的何佳琦表示,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所用的染料均为环保材料。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使用染料,扎染出自己心目中的图案。“作为大学生扎染俱乐部的一名成员,我一直希望能够向外宣传非遗扎染,让更多人看到扎染的美丽。”
创意赋能量 童聚共制花灯
“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从花灯的起源到制作方法,成员们带小孩子们走进了花灯的“神奇世界”,引导孩子们学习非遗、传承非遗。为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实践团成员还在课上不断鼓励孩子们独立创作花灯雏形。
四年级的郭雅楠喜欢小动物,设计出了独一无二的兔子花灯,但在制作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她无法将兔形剪纸粘贴在花灯框架上,在“小老师们”的帮助下,她最终成功制作出了兔子花灯。“这个花灯我可要好好保存,这是我的第一盏自制花灯。”郭雅楠说。
“感谢实践团的辛勤付出,我看到了我儿子富有创意的一面。”孩子家长胡叔叔表示,把儿子送来之前,他一直在担忧实践团成员无法管束住孩子们,也对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但听到儿子每日分享的课程内容,他就安心了不少。在他看来,实践团认真安排课程计划,将创意与手工相结合,真正做到了把知识融入到趣味活动中。
传承转千年 文化“声”入人心
轻敲锣鼓、微移莲步,参与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练习腔调、尝试发声,参与儿童在黄梅戏演唱中学习“咿呀”,通过婉转的唱腔“触摸”家乡文化温度。为加强孩子们对安庆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与了解度,实践团将黄梅戏引入课堂,指导孩子在一举一动中传承非遗。
“心有信仰前仆后继,为理想变现实何惜捐躯……”四年级的高君如在黄梅戏演唱课程中尤为认真,跟随“小老师们”学习黄梅戏版《共产党宣言》的唱腔身段。“小时候常常听奶奶在家唱黄梅戏,黄梅戏陪伴了我整个童年。”高君如表示,由于奶奶喜欢听黄梅戏,她便从小耳濡目染,对黄梅戏知识有着基本的了解,“我要好好学习,回去唱给我奶奶听,让奶奶也听听她孙女的唱腔怎么样。”
新新社区的宣传工作人员胡健涛全程陪伴,为孩子们和实践团成员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并计划放在社区活动室中展览。在了解到实践团成员准备开展黄梅戏课程后,他表示了极大的支持,积极动员社区孩童参加。胡健涛表示,由于乡村的课程安排较为单一,社区需要新兴力量来推动社区儿童的知识文化教育。“很感谢安庆师大学子为助力社区文化教育所付出的努力。”
“我们将会以梦想为帆、以奋斗作桨,继续传承发展中国非遗文化。”实践团队长、翻译专业2021(2)班的李文博表示,此次非遗课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团队成员担负起新的使命,以文化之光筑时代之魂,将非遗传承映上青春底色。
作者:方晶 方艳君 李文博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