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8月17日讯](通讯员:李秀芬)7月1日至7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寻迹千年人文中的共富‘明珠’”实践团在三下乡主题号召下,围绕探索新昌县当地的共富密码,从旅游产业的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红色足迹的追寻开展此次活动。
擎画同心圆,共筑乡村梦
梅渚村作为第一批未来乡村示范被纳入全国千万工程考察点,凭借其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与当地旅游公司合作,凭“国企+村”的发展形式,打造出新型文旅小镇,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游览。
在与梅渚村的主任赵主任交谈中,实践队了解到其当地在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村风建设,在每家门口都挂上通俗易懂的家训,制定了八条村规,致力于打造“无废”村庄等一系列措施,矢志于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素质,并且每年都会举办村晚、开办节日活动等以此达到凝聚民心,不断地提升着村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的目的。
实践团队也去游览浙东唐诗之路,领略其蕴含的诗意与韵味,在同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者交谈中领会近几年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观察大力丝绸产业园,晓畅“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独特的旅游模式。
聚焦非遗之力,赓续文化之薪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实践团寻访调腔戏曲馆,同知名调腔演员——王莺老师谈话,领会调腔的蕴含的文化历史,访谈中王莺老师还亲自为我们展示了一段戏曲,并指导实践团齐唱《锁南枝》短曲,实践团的成员们在鼻腔与音调的共振中充分领会到了调腔文化的魅力。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如此简易的工具足以开始剪纸生涯,我们寻访了一位剪纸传承人——王菊香奶奶,以过耄耋之年的传承人的技艺却依旧不减,创作了各系列的剪纸上千幅;此外,还寻访了泥塑传承人——刘志波先生,一堆软塌塌的泥土,能在他的巧手下逐渐成为一个紧致的小人,在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实践团通哓每个非遗手艺品都有着独有的寓意和传承人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一曲调腔一方剪纸一泥塑蕴含着上百年的悠久传统历史,默默滋养着整个新昌县文化气息,是新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地方产业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探寻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男儿立志出山乡,以身许国路漫漫。待到世界大同日,筑路架桥把家还。”我们来到粱柏台红色教育基地,追寻粱柏台等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领会革命精神,聚焦红色基因传承,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参观宪法广场,做到立法于心,存法于行,领悟当代青年的职责与使命。
本次的实践,实践队对新昌县的精神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等 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感知服务家乡,让青春在火热事件中绽放绚丽光彩,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立志成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新时代向上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