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需要人民 人民需要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非遗文化丰富,但是大量非遗项目传承艰难、非遗技艺濒临失传危机。剡溪蕴秀异,嵊州——万年小黄山,千年唐诗路,它用两千多年的历史凝结出一百多项非遗珍宝,其中以竹编、根雕、泥塑、越剧等为代表。
为研究嵊州非遗文化的传承状况,寻找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2023年7月,“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传承力量,寻技嵊州非遗”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学院暑假社会实践团走进浙江嵊州,一行17人开启了为期6天的实践。实践团通过访谈、调研等,对嵊州非遗的发展历史、发展状况和传承创新进行分析,通过宣讲、新媒体宣传等对非遗文化进行推广。
一、嵊州非遗的辉煌历史
(一)竹编
嵊州竹编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历史性的辉煌,赢得了“东方珍宝”“世上精品”的荣誉,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泥塑
嵊州泥塑是省级非遗项目,浙江省重点传统手工艺振兴保护项目之一。其中宓风光以“浙江泥人宓”的称号,被列为中国三大泥塑流派之一。
(三)根雕
嵊州根雕深受雕圣戴逵的影响,根雕艺人对枯根沉木进行雕刻,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可谓“七分自然三分雕,神形兼备胜天巧”。
(四)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嵊州是越剧的诞生地,是中国女子越剧的发源地。在这里诞生了很多越剧名家,也走出来很多优秀的越剧团。
二、嵊州非遗的发展现状
(一)“下里巴人”
越剧的前身是嵊州民间落地唱书,在其后续发展中,其选用的题材也多为大众化故事,使其接近普通大众。另一方面,越剧使用吴语之一的嵊州话并结合普通话语调进场表达,使长三角地区的普通群众更容易“听得懂” 。而在听众年龄区间上,因为政府大力推广和越剧地不断创新,使得听众有年轻化趋势。因此,“下里巴人”让越剧在今天,仍然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阳春白雪”
相较于越剧的“下里巴人”,其他手工艺非遗,有了"阳春白雪"的困境。在访谈中,几位传承人无一例外的提及了技艺传承和市场接受的问题,一方面,这些手工艺非遗物品,需要较高的艺术鉴赏力,使其市场偏小众;另一方面,传统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精力投入,在快节奏的今天,其“性价比”并不高。诸此种种,导致这些手工艺非遗的传承面临困境,精湛的技艺难以传承,继而有转向流水线、生产的趋势,致使非遗的文化内涵缺失。
三、嵊州非遗的传承创新
(—)社会层面: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其文化消费行为亦不断增加。例如宋卫平先生捐赠建设了现如今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为越剧传承培养了很多新兴力量。
(二)政府层面:政府大力支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例如开展非遗文化展、开设博物馆,评选非遗传承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
(三)传承人层面:传承人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研学游活动,向大众介绍嵊州非遗。如:送戏下乡,非遗文化进社区、景点为大众介绍非遗文化。
作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嵊州社会实践团队宣传组 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嵊州社会实践团队
- 社会实践——探访盲人植物园
- 近日,“乡食乡知,科携振兴”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日照市进行走访调研,对盲人植物园区域进行了解。
-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