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教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金院学子从越剧传承中领悟专业学习精神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着“第二国剧”之称,国外将其称为“中国歌剧”。浙江嵊州,是中国越剧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女子越剧的发源地。7月4日上午,浙江金融学院金融管理专业辅导员魏孝钿带领嵊州实践团全体成员来到了嵊州越剧博物馆,馆长俞伟女士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博物馆讲解员首先为团队成员讲解了此次展览的名称为“越地天籁”。
2020年10月23日,习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提到:“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越剧诞生——拉开越剧帷幕的笃声
越剧的前身是嵊州的民间曲艺落地唱书。1906年3月27日,小歌班在东王村首演,标志着越剧的诞生。
风靡上海——女班走红上海舞台
1938年第一代女子越剧艺人,都出于这个时期的科班。讲解员提到女子越剧的两个重要时期以及改良时期也发生于此。姚水娟致力于越剧改良,她清醒地意识到女子越剧一成不变地保持原有的表演形态,难以适应观众的需求。要持续发展,首先要有“适合时代性的剧本”。
华美变身——改革声中催生新越剧
女子越剧在上海打开局面后,开始寻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变革之法。1942年,袁雪芬致力于越剧改革,她进行了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一个崭新的越剧机制。其中《祥林嫂》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黄金时代——越剧唱响大江南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繁荣戏曲事业,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戏曲改革政策。“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为越剧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使越剧迅速享誉海内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百花吐艳——探索中迎接新的春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越剧迎来了新的春天,越剧舞台重新焕发活跃。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恒久传承越剧艺术,成为越剧人长久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在越剧诞辰一百周年时,当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寄语越剧“越剧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浙江人民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发展
下午,团队成员来到了“越剧艺术家的摇篮”——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了解有关非遗传承人培养的相关情况。艺术学校工作人员施丹妮带领四名学生盛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
施丹妮带领成员们参观了学校,详细讲述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学校坚持专业与学业并行的教学路线,她表示作为越剧从业者,在练好技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文化的重要性。
随后,四名学生向团队成员展示了越剧中花旦和小生的唱腔,并细心教导越剧表演中的动作,使成员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越剧的魅力。
在与施丹妮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因越剧在音效、灯光、舞台等方面创新趋于年轻化,同时也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故目前在非遗传承中发展较为可观。
当被问到越剧表演艰苦但经济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从事这份行业时,施丹妮回答到:“大家都是热爱舞台,想要把越剧传承下去。”
施丹妮提到,学校坚持“百教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的戏曲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常进行舞台实践,锻炼演技,积累经验,同时也会让学生参与到送戏下乡活动中。
施丹妮也强调,学习越剧最重要的是坚持,“像我们这种戏曲关键就是在于每天练,不练的话就会退功,这是一条比较长久的道路。”成员们对此产生共鸣,身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子,在五笔、传票、点钞等方面,也是如此,都应当以坚韧的意志在时代的号角中砥砺前行。相信越剧必将传承久远,呈现出更加璀璨的未来。
作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嵊州社会实践团队宣传组 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嵊州社会实践团队
- 社会实践——探访盲人植物园
- 近日,“乡食乡知,科携振兴”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日照市进行走访调研,对盲人植物园区域进行了解。
-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