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心文化,灿若花开
岁月泼墨,缀下花开,盛开的是五千年来孕育的优秀文化;时序轮转,丹心永固,文化自信始终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凝结着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各民族青少年文化素养,喜迎团十九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2日至7月3日,甬”伴童行薪火传小分队深入前童古镇,与非遗同行,品文化传承。
唱好中国戏,铸就民族魂
实践队成员赶到现场时,一场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的艺术盛宴恰好拉开帷幕。雨打青砖脆,远山雾缭绕,恰逢江南烟雨时,瓦檐下的观众正兴味盎然。经典片段正轮番上演。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在观众们的掌声中谢幕,戏曲演员们轮流致谢走下舞台。随后,小分队的成员们对戏曲演员们进行了一场特别的采访。采访中得知各位戏曲演员们并没有老师的传授,都是由于发自内心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喜欢,自行跟着碟片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才呈现出如今的完美舞台。
各位演员师傅们说:“艺术就是功夫,功夫就要钻研,想要声情并茂地演绎京剧这门艺术,学习永无止境。”通过这次的采访,各位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深植在当代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自信,看到各位戏曲演员们对中国戏曲的热爱。
影里有乾坤,心手巧传承
咚锵咚锵,咚咚锵,戏班子登台开演啦!一个板凳,一盘瓜子,“甬”伴童行薪火传小分队各位成员们在戏台前观戏,一张皮影,一个故事,欣赏光与影之间摇曳的美。
说到皮影戏,它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负责制作影偶的老师傅告诉成员们,影偶的制作分成选皮、制皮、画样、雕刻、着色、脱水、装订七个步骤,每个步骤又都繁杂精细,制作过程较为漫长,但这一过程充满乐趣、富有意义。
水会继续流,文化也会继续传承,皮影也会继续美好下去,千百年来,它已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中,成为最宝贵的财富。通过师傅对皮影戏的介绍,各个成员们也对皮影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运用多元的形式,守住皮影戏的永恒魅力。
相遇竹编,寻觅匠心
时间掺杂着木屑,诉说岁月未逝,繁华永存的韵味。每一件木雕成品的静谧感,诠释着木雕匠人“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透过毫厘间的缝隙,编织出一片通透与明净,承载着篾匠对传统手艺的眷恋。“甬”伴童行薪火传小分队前往竹编文化馆,感受竹子的魅力。
进入文化馆,映入眼帘的就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各式各样的物品摆件制作精美,引人注目。随后竹编的老师傅传授各位成员们竹子的编法,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各位成员逐渐上手,慢慢褪去了刚开始手足无措的样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竹子的颜色,将其编制成精美圆盘放入相框中表装起来,精致又漂亮。
对老师傅来说,祖上世代传下来的东西,他有责任去维护,去发扬。他想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空也慢下来,去一点点体味人情倾注的竹编。因为每一次的穿插扭编都是穿在岁月里,岁月可以磨蚀一切,唯独不会磨蚀人情。在老师傅的影响下,小分队的各成员们也会重视和保护竹编文化,传承和发扬竹编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竹编文化,推动竹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