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期间,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SKSUNNY幸福行动”“笃行计划”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非遗叶雕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寻根溯源,探寻叶雕历史脉络实践团队来到了上虞文化馆和上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调研上虞叶雕发展历史脉络。叶雕又称剪叶,取材于秋季成熟的梧桐树叶,经手工精雕细琢,成就精美图案。叶雕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据有史可查的记载,西周早期就出现了叶雕作品,即“剪桐封虞”的典故——据《吕氏春秋》记载,成王与叔虞燕居,授梧桐为圭,而授叔虞曰:“余以此封女(汝),叔虞喜以告知周公,于是遂封叔虞于晋。”春秋后,人们用金箔、银箔、树皮、树叶、纺织品等进行镂空、刻花等制作成装饰品。到了汉代,叶雕艺术的技艺已经相当普及,有诗描绘了当时民间叶雕盛行的情景:“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汉代的妇女抱着孩子窗前玩耍,用梧桐树叶剪成图形来装饰用以美化生活,这说明汉代的剪叶艺术已经是相当的普及。而且,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仙人吕洞宾诞生之日,民间还有剪蕴叶交好运的习俗。在纸张被大规模使用的清代,剪纸艺人进入了千家万户,叶雕技艺开始逐渐没落,再加上当时的保存条件受到限制,几乎没有存世的叶雕作品流传于世。
寻访名家,源于叶雕满腔热爱在上虞有独天得厚的原料基础,随处可见梧桐树,让创作叶雕有了充足的叶源;今年42岁的顾建华是一位热爱叶雕艺术的民间手艺人,多年来在片叶之间用心雕琢精致之美。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回到上虞后,他开始从事化妆品包材生意,工作之余,喜欢写作,热爱叶雕。顾建华说,自己第一次接触叶雕是在2017年,当时他在网上看到了一组精美的叶雕作品,于是便萌生了动手创作的想法。是一名退伍军人,回到上虞后,他开始从事化妆品包材生意,工作之余,喜欢写作,热爱叶雕。顾建华说,自己第一次接触叶雕是在2017年,当时他在网上看到了一组精美的叶雕作品,于是便萌生了动手创作的想法。顾建华说自己刚开始接触叶雕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上网到处查阅相关资料,才发现叶雕的工艺非常复杂。精选后的树叶需要经过揉制、修剪、锤压、浸泡、雕刻、研磨、熨烫、漂白等十几道工序,再运用绘画、微刻、剪纸、书法、篆刻等工艺,才能制成可观赏和收藏的叶雕作品。“我后来就加了很多的叶雕爱好者交流群,一边听群友分享制作心得,一边自己摸索学习。”
拜师学艺,观摩叶雕制作工艺邀请到顾师傅对叶雕技艺进行讲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开始叶雕创作。制作叶雕的第一步就是选叶,必须摘取叶片完整,叶形漂亮的成熟梧桐叶。梧桐叶摘回来以后需要用清水洗净叶表的灰尘,并作防腐处理。紧接着,把清洗干净的叶片放到配制的溶剂中煮沸,通常8到10分钟左右可以捞出来摊展在操作台上。 树叶薄如蝉翼,稍有不慎便会戳破,在雕刻的过程中队员需要格外小心,手要不停地操作,力道、巧劲,都很关键,一两个小时下来,整个手臂几乎又酸又麻。雕刻好的叶片还不算完工,需要用清水反复小心冲洗,直到把戳碎的叶肉全部处理干净,才能露出清晰的雕刻图案。待展平晾干后,再把叶片夹存到报纸中间,用平整的瓷砖压实,防止树叶卷边,最后再进行外框装裱。这样,一幅色泽自然,具有叶黄而不脆,筋脉弯曲却不断的叶雕作品就诞生啦。树叶经过实践队员们手下的刻刀,有了第二次新的生命,让生命得以延续,将腐朽化为神奇,也赋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故事。
方寸叶片,感叹叶雕艺术之美
实践队员翻看了顾师傅的作品集,从花鸟鱼虫,到人物山水,已积累了数百幅不同题材的叶雕作品。叶雕是一种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的艺术形式,是将树叶载体的物态灵性和多种艺术特征完美融合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叶雕蕴藏的内涵极其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上的虚拟、暗示、借代、引喻等蓄养文化的技巧,正所谓“小蝉翼、大世界”。叶雕艺术造型特色及构图的巧妙灵动,体现出创作者对形式美的合理把握及巧思构想,表现出“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品质,给予人们以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如今,全国范围内叶雕的传承人数量很少,主要分布在西北的省份,由于缺少推广、传承及相应的政策扶持,叶雕从事人员越来越少,这门拥有近3000年历史技艺正面临着又一次的没落。实践团队以学习、传承、宣传叶雕技艺,并帮助非遗传承人推销叶雕作品,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