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攻坚克难筑渡槽 为民实干福万代

发布时间:2023-08-08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云浮7月13日电(通讯员 朱洽萱)
  为深入了解长岗坡渡槽的建设历史,切实体会长岗坡精神的内涵,汲取今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广东药科大学健康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艺脉相承队于2023年7月9日,来到了长岗坡渡槽党员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活动,并以直播和推文两种形式为广东药科大学健康学院同学提供同步学习的渠道。
  团队成员在长岗坡渡槽党员教育基地了解到,历史上的罗定是“十旱九灾”的苦旱地区,罗定气候变化无常,地形为箕状盆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稻田耕种全靠天降雨水,称为“望天田”。1949年至1985年,出现旱灾34次,累计受旱耕地达333万亩,可遇到暴雨却洪涝频发。“山下河水白白流,山上用水贵如油。”“水去地裂开口喊,水来人走百事忧。”等顺口溜,曾是罗定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每当遇上旱灾,稻田颗粒无收,人们为了保命四处逃亡,甚至卖儿卖女。罗定人民为了在苦旱艰难中,逆境求存,被迫以“走三行”形式谋生。从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罗定人民在治水之路上,不断求索,苦苦寻觅饮水治水良方。罗定解放后,新成立的罗定县委决定首要任务是发动群众筑山塘、修水利,改变干旱状况。1971年1月,罗定县委书记郭荣昌意识到必须建个大水利工程,才能从根本解决罗定早旱的问题。
图为长岗坡渡槽设计过程及蓝图 通讯员 刘锦越 摄
  长岗坡渡槽这座“人工天河”的建筑过程也非常不易。这场“万人大战”,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全县各公社、大队、生产队的民兵、群众纷纷在工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入党积极分子坚持奋斗,受伤不下火线,青年突击队不畏艰险,勇拆模板。更有冒生命危险帮工友脱险的张必森。长岗坡精神“为民 担当 实干”之光熠熠生辉。
  为了能让全国各地的青年大学生都能了解到长岗坡渡槽的建设历史事迹,将大爱为民、奋斗担当、刻苦实干的长岗坡精神发扬光大,为当代青年提供前行的精神力量,广东药科大学健康学院“艺脉相承”暑假三下乡团队进行了实时视频直播宣传,并由成员何嘉聪、许欢祺同学讲解,按照长岗坡渡槽党员教育基地的游览逻辑,讲解馆内长岗坡渡槽的建设历史的资料及陈列的历史旧物。本次直播,共有663人观看,收获了3963的点赞量,平均观看8分40秒,实时在线高达96人。通过开展本次直播活动,不少观众深感收获满满,不仅认识到长岗坡渡槽这个宏伟的工程,更为长岗坡渡槽建设者的艰辛付出所感动,在其中感悟长岗坡精神的重要意义,丰富了精神文明的知识面。
图为队员直播现场 通讯员 朱洽萱 摄
  通过本次在长岗坡渡槽党员教育基地的实践学习,队伍成员深受罗定人民艰苦奋斗品质所鼓舞,体会长岗坡精神中“牢记宗旨无私奉献的为民精神”、“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求真为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长岗坡渡槽不仅为罗定农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水源,成为罗定人民的生活保障,还成为了罗定的精神象征。长岗坡精神也随着时代交替,通过教育基地和口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罗定人民。不仅如此,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更应该将长岗坡精神宣传发扬至全国,让更多人了解到长岗坡的精神内核,并在其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让长岗坡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发散出属于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图为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大合照 通讯员 葛桐 摄


 
作者:朱洽萱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广油学子三下乡:走访乡村振兴典范——白沙村
  • 临床实践涨真知 基层医疗感触深
  • 计量学子三下乡:泥田趣味行 劳动最光荣
  • 青春筑梦新时代 资助护航向未来
  • 青春筑梦新时代 资助护航向未来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
  • 08-08
  • “青春聚力三下乡,星云筑梦振兴路”——广油外国语学院“百
  • 淘石梦引实践队肥城之行——岈山碧血人烟洗,五埠丹青锦绣出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