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海经’,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是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 “共同富裕先行”的重要抓手。2012年,山海协作的“序幕”在慈溪与常山的青山蓝海间拉开。11年来,慈溪常山两地着力推进“山海协作”向乡村振兴各领域纵深推进,为延绵10年的山海协作增添浓墨重彩的笔画。
2023年7月,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科技领航,山海同行”深蓝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宁波慈溪、衢州常山,开展“八八战略引‘浙’潮,科技赋能山海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一行人聚焦慈常“共富山海经”,走访慈常两地,探访藏在乡村振兴谋篇布局里的的协作金名片。
把握因地制宜“金钥匙”,开启产业振兴新单元
郭塘村曾经是典型的“空壳村”,集体发展严重缺乏支柱型产业。可如今实践队漫步在村内道路上,漫山遍野都是艳丽娇媚的月季,淡淡的飘香氤氲着整个村庄。“难以想象眼前这个幸福村庄十年前是‘脏乱差’的。”带着对村庄变化的好奇与赞美,队员们找到了村书记,跟随着书记的脚步,队员们参观了月季产业园区,欣赏了不同品种、不同价位和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月季,步步是景、处处如画,是队员们最直观的感受。


在交谈中,就实践队在村里看到的山海协作共富园、山海情主题餐厅等“山海协作”印记,书记热情地向队员们进行了讲解。队员们了解到,在张荣书记的带领下,郭塘村决定因地制宜发展鲜花经济,并与浙能集团建立光伏“消薄”项目,搭建月季大棚,为村集体经济打响了富裕第一战。此外,慈溪市公牛集团与新昌乡郭塘村开展村企结对帮扶工作,借助投入的资金,郭塘村从外地引进大批月季花苗,依托嫁接技术,扩大月季花基地,并打造了月季花主题公园等项目。
除了月季花产业,书记也特别提到了新昌乡包括郭塘村在内九村合作的丝瓜络产业。慈溪新浦是丝瓜络原产地,而作为慈溪山海协作结对县的常山,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因地制宜,一拍即合,2021年,两地确立合作,共同打造千亩丝瓜络山海协作共富产业园项目。
唱好山海互济“大戏”,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合作无疑稳居“C位”。如今的新昌乡,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成为了新兴的摄影基地、网红打卡地,村民幸福感稳步上升。不得不说,依托山海协作平台,慈常两地以产业梯度转移、产业培育和资源要素配套为主线蹚出了一条互动式“造血型”产业振兴新路线。

拓展精神文化“动力源”,打造文化振兴的新引擎
实践地金源村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省级书法村。据悉,2021年金源村成为慈溪市援建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在援建资金的推动下,村内“王氏贤良宗祠”修缮项目、山海书屋建设项目、村庄道路沿线电线上改下工程逐步落实,保留并弘扬地域特色文化,推动乡村发展“大提升”。


实践队一走进金源村传统村落,醇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便映入眼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村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王氏宗祠与最新建成的建筑——山海书院。在场景的不断转换中,“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的故事也徐徐在队员们眼前展开。悬挂在墙上满满当当的书法作品,不动声色显露着“浙江省书法村”的深厚底蕴。 “这些都是村民自己的书法作品,不论男女老少,若可以写得一幅好字,都可以得到展示作品的机会。” 负责人介绍到。步入书院,扑面而来的是知识的气息,政治、科技、文学等各类书籍整齐的陈列在书柜上。队员们关注到书屋中挂着几排灯谜,了解到是书屋为元宵节活动所做的,“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都会把村里的小朋友组织过来,开展一些活动。”书屋负责人笑着与队员分享。
此外,队员们了解到,金源村结合乡村发展需求,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推出“老街八大碗”,形成以 “清明泪”为特色的主打菜品,让游客吃得舒心;委托中国美院等专业设计团队对金源溪沿线、老街、旅游公厕、进士公园、山海书院、景观导览等处进行精提升,让村民住的开心、游客玩得开心。


流连于古老的建筑与文化间,金源村是漂浮的归宿,更是历史沉淀的质朴。近年来,金源村借力山海协作资金,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山水文化与淳厚古风在这里沉淀、聚变、焕发新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文化振兴的康庄大道。
筑牢人才交流“踮脚石”,搭建人才振兴的新高地
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为了更好地了解慈常两地与“山海”的不解之缘,实践队与常山团县委进行座谈交流,会议围绕青年在山海协作项目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山海协作项目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关系等方面展开。
在交流中,实践队再一次听到了“丝瓜络”这个产业,进一步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2022年,东岸乡的党委副书记被委派去慈溪进行学习,偶然间得知了慈溪的丝瓜络产业,认为其很适合村内发展,这才有了引进的念头。面对没有技术的困境,作为山海协作的另一方,在种植期间,慈溪市新浦镇先后派遣25人次本土农技专家赴常山开展技术指导,定期安排常山种植人员来慈培训交流。


这让队员们想起了慈溪大学生农创客胡晶金,从事无巨细的种植细则,面向青少年的农创课程,到亲身指导帮扶残疾贫困农户,他以自身实践印证着“不忘家乡,回馈桑梓”理念,他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农业技术不应该成为的壁垒,而应该成为联系交流的纽带。”他的格言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丝瓜络产量预计可达26万斤,按照合作收购价70元/公斤,预计产值可达到900多万元。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交流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不止与农业种植业,在之后的交谈中,常山团县委老师也从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向队员们介绍了慈常两地人才交流、互访挂职的情况。老师们表示,人才交流是山海协作的一部分,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一大手段。两地进行人才交流互访,一方面是去学习、去取经,另一方面也能为当地带来新活力、新思想、新机遇。
山区不是包袱,而是发展的希望所在。以慈常两地山海协作为纽带,在实施乡村振兴工程的过程中,常山县坚持落实“助有本源、建有主题、村有特色、力有协同、产有绩效“的原则,避免了单打独斗、千村一面的现象。


从浙东到浙西,从海边到山里,慈常两地深入推进山海协作,突破地理的阻拦,无视空间的限制,2012年至今,已经走过十余年。短短半月,实践队走访了慈溪、常山两地,重温了慈常“共富山海经”,学习了两地隐藏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共富经验。新时代,新使命、新方位、新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中,实践队期待慈常两地山海协作进一步推进两地乡村振兴发展,绘就出的更大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