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记:湘遇蜡染
青石瓦,吊脚楼。薄雾起,离人归。怀着最纯粹的期待,我们来到了凤凰古城。来的第一天,遭遇了暴雨。但接受夏雨洗礼的古城并不狰狞,更像一位花白老者,静静聆听自然的问候。木制水车缓缓转动,带动江水汩汩向前,江面泛起白雾,为古城平添了几分仙侠色彩。雨水顺着青石瓦滴答滴答地落在青石板上,为青苔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或是因为下雨,路上行人很少,给这座边隅小城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顺着沱江水,同行四人来到了任务的第一站——蜡魂艺术馆。门前巨大而狰狞的雕塑像是连接古今的纽带,威严地诉说着有关远古原始审美的故事。走进艺术馆后,众多栩栩如生的蜡染作品应接不暇,一片靛蓝之中,我们遇见了此行的被采访人——王曜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许多作品,鱼戏莲叶、凤凰腾飞、佛身玄笔,各种各样的题材在王老师手下显露生机。看着这些手艺人的心血之作,我很享受,也很震撼,对蜡染这项技艺多了几分敬畏。在后续的采访过程中,王老师的经历令我动容,只身一人来到凤凰古城打拼,从无人问津到小有名气,不变的是一种独属于艺术家的忧郁气质,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墙壁上有一些色彩明丽的油画,询问得知,这是王老师女儿所作,当被问到是否会让女儿走艺术的道路时,王老师摇了摇头,解释道“因为这条路太难了”,多了些由艺术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堆积出的无奈。而关于这个矛盾的思考也在我心中悄悄生了根。
采访完毕后,与朋友们走在凤凰古城的小道上,小雨淅淅沥沥,但行人已多了不少,彼时的古城已近夜幕,来到沱江旁,灯火通明,交相辉映。跟白日里朦胧静谧的古城相比,夜晚的古城别有一番趣味,身临其境之时,仿佛在参加苗寨盛大的狂欢晚会,就像《边城》中描绘的赛龙舟场景一样。在夜晚时,凤凰古城沉睡的灵魂仿佛被唤醒,以赤子之心热情地欢迎着远方的来客。
次日,我们来到了任务的第二站——“蜡的世界”非遗体验馆,见到了非遗传承人姚六菊老师,姚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亲切、温暖。在听完她的故事后,我不得不佩服她的独立与坚韧。护士、公务员、老板,看似不可能重叠的身份在她身上都已实现,她向我们展现了人生丰富的可能性。她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果敢态度与进取精神,不断放下过去,不断重新出发,纵使现实很难,她也从未放弃。在蜡染发展遭遇困境之时,她有着商人般敏锐的头脑,不断探索新路径,采用线上线下销售等新手段,在艺术与现实的矛盾中取得最大的平衡。
走出体验馆,天空已完全放晴,阳光洒在江面上,惬意自在。我们在古城中商业化的小街上游荡,感受着淳朴好客的风土人情。按着事先规划的行程安排,我们决定走访小街上的蜡染小铺,偶然走进一家,发现店主是一位耄耋老人,头发花白但精神抖擞,见我们对蜡染作品感兴趣,老人热情地与我们交流起来。小店风格独特,一旁摆放的是老人家的艺术作品,另一旁摆放的是由蜡染制成的文创产品,颇有传统与现代交融之意。在交流中,我们才得知这位老人是著名的非遗传承人——熊承早,是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的侄子。谈到蜡染这门艺术,熊老声音高亢,颇有自信,对一门技艺倾注一生的热爱,大概就是最足的底气吧。
这几天的凤凰之旅,有意思且有意义。感谢天公作美,让我遇见了一年四季的凤凰古城。旅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都让我颇有收获,而关于艺术与现实的矛盾的问题,虽然到现在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几位传承人的经历都给了我更多的启发,无论是含蓄忧郁的王老师,还是开朗乐观的姚老师,抑或是“大隐隐于市”的熊老,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们都选择了继承蜡染技艺,纵使未来有很多变数,他们都选择了“贴着地面行走”,融入时代的潮流。
江中渔舟点点,山间鸟声啾啾。岸边炊烟袅袅,桥畔笑声朗朗。我们与蜡染的故事还在继续,再会,凤凰古城。
作者:徐乙铭 来源:原创
-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
-  我国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曲阜师范大学“食”步芬芳社会
-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