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武能干革命 文能兴教育——“旌彩故事,德以书之”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学习孙宗溶事迹

       时光荏苒,葱茏岁月,已近80载。合肥工业大学踏雪寻春,涵强国兴邦负鼎之愿。扎根江淮,工业报国,丹心日月可鉴。千里跬步,三徙其址,数易其名,薪火相继展宏图,云起龙骧创纪元。
       沿着历史的车辙,回望过去,难以忘怀,一个工大领路人秉承工业报国之志,励精图治、筚路蓝缕,激起后辈迎风巨帆高挂、淬炼精神创新的豪情,他就是工大老书记——孙宗溶(1953年8月——1962年7月期间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翻开历史这本厚重的书,孙宗溶一直将个人的抱负汇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洪流中。从加入共产党,力求民族独立;到接任工大党委书记,力争工业兴国。孙宗淙先生见证祖国从山河破碎到如今国富民强,带领工大声名鹊起。无论是皖南革命历史纪念馆,还是合肥工业大学校史馆,都有孙宗溶事迹的记录。

        孙宗溶,生于芜湖,幼年读过数年私塾,皖南中学毕业后1935年考入宣城高级师范学校。大革命时期,著名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等曾在宣师教书,留下革命种子,孙宗溶深受熏陶,品学兼优,思想进步。1938年3月,孙宗溶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4月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毕业后分配至皖南新四军军部,又由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派至皖南特委工作。在特委青年部任干事,1939年1月初,特委调孙宗溶任泾县县委青委书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孙宗溶先生为了国家独立投身于革命事业,在皖南事变发生时,面对艰苦的条件,踔厉奋进,开拓进取,使得皖南地下党成为白色恐怖下的红光,照亮皖南大地。在五十年代,孙宗溶先生又将自己投身于祖国发展的浪潮中,担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期间牢记工业报国使命,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内行改革,外求强援,使得工大在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地位都取得了飞跃,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工大力量”。
1958年,孙宗溶请求上海各高校支援安徽高等教育。经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按排,学校调进同济大学俞征教授、华东化工学院宋延恺教授充实了师资力量。校舍和设备也不断扩建和发展,学校条件大为改善。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打下了学校扩大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贯彻教育革命,孙宗溶、蔡秉久等人提出以教育为中心,实行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全校建立各种工厂和生产机构57所,科学研究机构20余所,试制成功新产品、技术革新、创造发明1500项,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得到了飞跃。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孙宗溶老校长的故事完美诠释了“工大人”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和情系于国、丹心报国的奉献精神。从建国的红色革命,到建国后的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孙宗溶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倾洒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路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大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造了工大史上三大辉煌成就:从淮南迁址合肥,学校完成从专科到本科,从普通本科到全国重点的转型升级。
        继孙宗溶之后,工大人先后完成了从全国重点高校到“211”工程建设高校再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新蜕变,期间涌现出了陈鲸、卢秉恒、杨善林等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以工业强国为使命,敢于梦想、勇于拼搏、善作善成。
        饮水思源。合肥工业大学能有今天这样巨大的发展,我们能先后在这座学校受到良好教育,怎能忘怀工大老书记孙宗溶的创校艰苦和殷殷嘱托?工大人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大精神,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要怀揣工业报国的梦想,担负时代发展的重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二十一世纪,虽然我国在航天航空、量子通信、5G技术、军事工业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核技术等诸多领域仍然面临着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风险。我们合肥工大人需要以老书记孙宗溶为榜样,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大精神,扎根学校求知求智,奋楫扬帆,让生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绽放出绚丽的火花。
 
文/ 高紫颜  刘聪; 指导教师/ 孙超平 方留  徐姗姗
 
 
 
时间:2023-07-21 作者:刘聪,高紫颜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南京财经大学招财进“包”团队三下乡:自动化进一步渗透,乡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