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根基的承载,是耀眼的文化之光,是民族记忆的珍贵遗存。它不仅代表着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智慧的延续,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扎染古称杂花布,又称“绞缬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样拥有重大意义。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扎染这门技艺,7月6日南京财经大学“绘色染春秋”暑假实践团(以下简称“团队”)来到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村进行实地调研。
在周城,扎染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白族经商和从事手工艺品加工的古老传统习惯一直沿袭着,因此在周城境内,丰富的民族扎染制品随处可见。路边一位白族阿婆热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扎染的基础纹样与基本流程。在与阿婆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周城扎染使用植物染料,如板蓝根、苦木、藤黄等,这样提取的天然染料能产生鲜艳、持久的色彩。同时,周城扎染的图案多样,不仅有传统的白族纹样,还融入了当地的自然景色、动植物等元素,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自然风情。

图为阿婆团队向成员展示扎染布。通讯员 金灿 供图
阿婆详细向团队成员介绍了蝴蝶花纹样,蝴蝶花在白族文化中寓意“吉祥美好”,而其扎染技法作为一种经典的扎染技术,展现了细腻而生动的美感。阿婆从布包中掏出一根布条,一折一扎一缝一扯,通过在布料上绑扎细绳,限定染料的渗透范围,以确保图案完整和清晰,确保染料不渗透到预定区域。通过这种精巧的工艺,染料准确地附着在布料上,形成逼真的蝴蝶花图案。

图为阿婆向团队成员展示蝴蝶花针法。通讯员 陆钰华 供图
告别热情的阿婆,团队一齐前往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璞真扎染博物馆。踏入璞真扎染博物馆,团队成员立刻被展示区所吸引。鲜艳多彩的扎染作品摆放其中,图案纹路和色彩交织,散发出迷人的艺术氛围,团队成员被每件作品的精细程度和创意所折服。通过展馆的扎染制品展示与文字说明,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一一向团队成员展示,团队成员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扎染的背后。

图为团队成员欣赏扎博物馆内扎染制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钰华供图
璞真扎染博物馆的专业讲解员为团队成员提供了详细的解说和导览服务,帮助团队成员了解大理周城扎染的历史背景、传统技法和文化意义。同时,团队成员向讲解员提问并展开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扎染艺术的认知。在此过程中,讲解员谈道:“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平台,结合了观赏、互动和教育,游客们能够深入领略到扎染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了解大理周城扎染的瑰丽艺术。无论是对扎染技巧的好奇,还是对大理文化的探索,璞真扎染博物馆都能够满足游客的期待,让他们沉浸在扎染艺术的世界中。”了解完白族扎染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博物馆内的几位白族阿婆依次向团队成员展示了扎染的扎缝、染色与拆线,团队成员对扎染的基本制作流程有了基本的概念。

图为讲解员向团队成员解说扎染渊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灿 供图
传承了上千年的白族扎染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是晕染千年的一抹蓝,像一簇永不凋谢的鲜花盛开在苍山洱海边。通过第一天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对扎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有了更加深刻、更为清晰的认识。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对个性化、独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扎染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手工艺品市场和旅游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周城扎染为典型代表,以其鲜艳多彩的色彩和精巧的工艺闻名,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历史的沉淀。而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宣传和推广了扎染,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体验扎染的魅力。团队成员金灿感慨道:“这种综合性发展有助于传统手工艺扎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关注和认可,为其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