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数’说非遗,筑梦童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南京市湖南路街道青岛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本次“非遗之旅”的最后一站——《花灯》。在团队成员引导下,同学了解了有关花灯的起源及神话故事,知晓花灯的类别以及其制作工艺。此外,团队成员还结合数学平面与立体的相关知识介绍了手工花灯,帮助同学们以数学的眼光认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了解花灯的相关知识之后,同学们纷纷参与到花灯的制作之中,搭架、粘胶、剪贴、系绳、挂灯,制作属于自己的花灯。在完成花灯的制作之后,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传达对完成手工作品的喜悦。实际上,花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它还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在制作花灯的过程中,同学们既创造了美丽,也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天的非遗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融合学习,让同学们收获满满。闭班仪式上,团队成员通过脸谱绘制小游戏、二十四节气歌曲演唱和手抄报制作等形式,带领同学们简单回顾了过去几天的学习内容。在闭班仪式的欢声笑语中,代表此次“‘数’说非遗,筑梦童心”暑期社会实践落下帷幕。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数’说非遗,筑梦童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利用纪录片、动画片、短视频等创新性的非遗文化传播形式,创造性地探索出将非遗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新型非遗文化传承路径,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学学科元素的融合教学,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使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培养文化自信,助力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青年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坚定文化自信,发扬创新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感召力,为抒写新时代文化恢弘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