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化之美,享古娱之乐——古人运动

得益于中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类娱乐活动多种多样,它们大致可以分成养生类和竞技类。 
养生
五禽戏:所谓五禽戏,如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所说,即:“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例如虎戏,翻译过来就是:
保持伏地压臂低头跪坐动作,抬头压臂-低头压臂-抬头压臂-低头压臂-抬头压臂,顺势向前扑出,两手随之略前移,由伏地跪坐变成俯卧撑以双手撑地,(可斜弓一腿坐于地)用力拉髋伸脊仰面,随即回到压臂伏地跪坐姿势。前后做七遍。

   (部分动作效果图如上所示)
五禽戏的创造者是著名的神医华佗,据后汉书所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虽然其功效可能言过其实,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五禽戏的养生价值。
八段锦:"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
 
(部分动作效果图如上所示)
八段锦是一种体操,可以用来调理腑脏气血、恢复代谢功能、强身健体,历来深受人们所喜爱,被比做精美的锦,共八段动作,故名八段锦。它是对今人仍具有不错的养生价值流传至今的少数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之一。当然,尽管八段锦拥有着优秀的养生效果,但仍属于健身,并不属于武术,不能达到什么“打通任督二脉,练就绝世武功“的功效。八段锦共有八套动作:一、两手托天理三焦;二、左右开弓似射雕;三、调理脾胃臂单举;四、五劳七伤向后瞧;五、攒拳怒目增气力;六、两手攀足固肾腰;七、摇头摆尾去心火;八、背后七颠诸病消。
上述八项动作简单完整,颇为全面,主要用祖国医学理论来解释动作对人体的作用,运动量可大可小,老弱皆宜,即可防病,又能治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
中华养生类运动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一些实用性强,效果好的项目。在寒假居家期间,我们不妨可以试着体验一下这些活动,在强身健体之时,还能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何乐而不为呢。
竞技类:
蹴鞠蹴鞠,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是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
东汉李尤在《鞠城铭》记载:“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 其意为:球是圆的,象天,属阳;球场是方的,象地,属阴。球和场地是仿照天圆地方的阴阳原则而建的。比赛设置裁判以遵循竞赛的法则和惯例。裁判铁面无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队员们态度端正,心平气和,输了球也不彼此瞒怨。
 
荡秋千:荡秋千,是指靠一人或多人在游戏者的背后,推动游戏者,或自己利用绳索的前后摆荡,让游戏者的身体随秋千上下起落的一种游戏。
荡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据《艺文类聚》引述古籍记载,“秋千”本来是北方山戎的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荡秋千游戏。齐桓公打败山戎后,这项游戏随即传入了中原。秋千的绳索多为兽皮制成,这也是为什么“秋千”繁体二字是“革”字旁。
 
舞龙舞狮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狮是一种亚洲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春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於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中国古代竞技类体育运动比较丰富,这从古诗中可以得见一二。如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又如刘禹锡《竞渡曲》中的“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虽然时至今日,大部分古代竞技类体育运动或已销声匿迹,或已改头换面,但不管运动样式如何变迁,体育运动健身体魄,愉悦身心的目的和精神始终不变,今人和古人一样,也能在竞技体育体会到同样的感觉。
 
时间:2023-02-18 作者:sdu古娱今乐实践团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循汲知新语,寻迹思非遗"——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对旌德漆画
  • 健康生活,幸福人家 ——安徽财经大学学子就探究新时代家风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