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响应《“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牢记习总书记视察潮州时留下的殷殷嘱托,广州新华学院领“绣”之路社会实践队在潮州历经三天的采访交流后,为更深入地探讨潮绣传承发展现状,2022年7月11日,广州新华学院领“绣”之路社会实践队前往广东省潮州市文化研究中心进行交流学习。
在经历一番交谈与介绍后,实践队在指导老师许北祈与队长董春岩的带领下,向潮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介绍实践队调研课题内容,并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詹树荣和综合科副主任林炜璇探讨潮绣传承与创新问题以及实践队后续潮绣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的可行性。

图为潮州市文研中心正门处。领“绣”之路社会实践队 李玟琪 摄
在采访交流中,两位主任指出,由于时代的变迁,非遗潮绣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受市场、价格、产量、人才、收入、宣传等方面的影响加大,收入问题影响人才问题,人才问题又影响到产量、价格,从而影响潮绣市场问题,潮绣由此陷入了循环,而在实际发展操作中它又难以跳脱出来。
人才从业:重中之重潮绣的人才并不是指短暂地进行过潮绣学习的人。詹树荣主任说:“潮绣人才,应该是专注地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钻研,并对潮绣进行过专业化、系统化学习过的人。”在实践队调研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潮州人大多都会些潮绣,但他们真正从事潮绣事业的却很少,而外来人员学习了解过潮绣之后,留下来从事潮绣非遗行业的人也不在多数。在潮绣人才方面,如何引导年轻一代真正意义上参与潮绣非遗传承已然成为重中之重。

图为实践队采访詹树荣主任。领“绣”之路社会实践队 李玟琪 摄
市场开拓:文化认同结合实践队前期调研与采访,实践队发现潮绣制品多为中大型工艺品,面对这一点,队员提出能否制作潮绣非遗小物件以打开潮绣市场的问题。林炜璇主任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潮绣绣工稀少,且他们是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够绣制出精美的作品,如果让这些学习了多年潮绣技艺的绣工去绣制小型物件难免造成人才的浪费,而那些只进行过短暂学习的绣工,是不足以让潮绣物件达到精美的效果的;其次,就算可以进行小物件的制作,价格也绝不对低廉,这涉及人们消费观上的问题。就算价格低了,人们在有诸多同类产品的选择下,又凭什么选择用潮绣进行制作的作品呢?这就涉及到对潮绣认可度的问题,需要让年轻人明白潮绣的精神价值并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个文化。”

图为实践队采访林炜璇主任。领“绣”之路社会实践队 李玟琪 摄
重在应用,守正创新让年轻人认同潮绣非遗文化,便涉及到了宣传。“应用即宣传。”林炜璇主任说道。她认为,只要潮绣进入人们的生活,和他们使用的东西融入在一起,这自然而然就是一种宣传。潮绣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原因之一便是潮绣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它的精品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能够用于民俗和家居的用具摆放。文研中心里摆放的传统潮绣屏风、摆件、民宿用品等,都是在当年生活中“实用”的、贴近人们生活的物品。那么,如何让潮绣在今天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呢?实践队便联想到了创新。
詹树荣主任说,现在的创新基本上是载体和审美方向的创新,例如刘诗诗、吴奇隆结婚用的龙凤褂和佘燕璇“千里江山图”扇子。近代潮绣的珠绣和抽纱,也是在审美方向的创新。创新可以有也必须有,但创新绝不能够胡来。古往今来的潮绣都寄寓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从技法到图案,潮绣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而潮绣能够区别于其它绣种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这种风格就像是标签一样深深烙印在潮绣上。许多绣种之间的针法都是相通的,面对潮绣后期发展中形成的难以从风格上区分绣种的中国精品刺绣,他说,“要守正地创新,不能歪,歪的话就变味了。”
国家引导,全民助力潮绣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为何又陷入传承困境甚至濒临失传?“非遗项目之所以会成为非遗项目,正是因为它传承遇到困难,甚至濒临失传。非遗名录这个东西,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不能将原来好的东西,因为时代的变迁就失传了,”林炜璇说,“国家只是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跟国人表明国家重视这些东西,但是如何抓住这个东西去培养、去发展就需要传承人和基层去思考、去行动。”
潮州市经济发展常年排在广东省末尾,自身GDP并不高,经费基本上投入了更需要资金的城镇发展等占据大头的方面,很难拨出经费给到潮绣,但潮州市对潮绣传承也给予了一定的帮助,近年来,潮绣等非遗项目已由文化馆归属到潮州文化研究中心负责,潮州市也有举办“潮智汇”等探讨非遗怎样进行创新发展、怎样作用于经济方面等问题的活动。但非遗传承绝不能只有国家引导和传承人和基层思考,它需要更多鲜活生命力的注入、需要广大青年人的重视与广大国人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