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儒家文化齐鲁行”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汶上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7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儒家文化齐鲁行”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了汶上县中都街道。队员们在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基础上,身穿传统儒服进行束脩礼展演,身体力行传扬儒风,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为儒家文化注入时代活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教育也是人的素质教育,而礼为六艺之冠。束脩礼为先秦古礼之一,有着道德修身之意。最早时为士大夫之间相互的赠礼,而非师生之礼。在汉唐以来,束脩逐渐有了学生为表达尊敬之意而给老师的见面礼,代表着学生虚心求学愿望。“衣冠古国”是华夏自古以来的称谓。这一冠一裳,不仅风度雅致,更有礼法潜藏。而身着汉服的史院学子,在这里“拜师求学”,尽显历史的温情。提到拜师求学,就不得不说古人求师,求在学识更求在人品道德。《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自述其求师艰难,但他仍路阻且进。他也叙说了学识渊博的老师受到学生的恭敬爱戴,他说:“色俞恭 ,礼俞敬不敢出一言以复。”这足以看出古人对待老师,是多么恭敬。而束脩礼,便是学生在问师求学之路初始,表明自己恭敬态度的重要方式。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但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展演时,实践队员们身着汉服,行古礼,展示了古时学子求学拜师的全过程。束脩是初入学的学子向老师赠予的见面礼,束脩礼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拜师礼。通过束脩礼,师徒关系在双方之间正式确立。在古代,束脩礼通过一套完整的礼仪规制传达了深刻的尚学崇师思想。在当下仍然弘扬这种礼仪,是在向尚学尚师精神致敬与传播。伴随着宣赞庄严洪亮的声音,扮演师傅、宣赞和学子的队员各居其位,按礼制身着不同样式的儒服进行束脩礼展演。师傅立于孔子像的左侧,宣赞立于孔子像的左前方数步,学子立于场地的中央,依次进行正衣冠、诵读《束脩告文》、献戒、执束脩、训诫、礼敬师儒等礼仪环节。古典而庄重的束脩礼仿佛划开时空,带着队员与游客回到千年前的中国。除了礼仪展演之外,队员们还对束脩礼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们说:“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束脩礼。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需奉行相当的礼节。所谓束脩礼,就是通过一赠一还,在初识的师生之间建立起紧密关系。”展演结束后,队员们参观了“孔子宰中都”政德教育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以便对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宣传。
“儒家文化齐鲁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需要相契合,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束脩礼不仅仅只是古色古香的表演,而是真正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知礼仪,懂文明,将中华传统美德带进现实生活中来,让优秀传统礼仪融入现代社会,是“儒家文化齐鲁行”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目的。走在齐鲁文化的大地上,脚下的泥土、呼吸的空气,似乎都带着一种儒家文化特有的味道。这里的居民守礼遵矩却又热情好客。儒家文化便是这样,代代传承,行走齐鲁千年。本次的实践活动是短暂的,但它的影响是长远而又潜移默化的。展演的互动性使民众参与其中,更为深刻地体会儒家文化地内涵与底蕴,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齐鲁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自2010年推出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优秀儒家传统文化进社区”为宗旨,活动中社会实践队员身着传统儒服,展示传统礼仪,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调研传统文化在各地的传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