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延续未来”,武汉文化底蕴厚重,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了解到武汉市蔡甸区有许多值得我们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蔡甸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4项,包括伯牙子期传说、贱三爷的故事、五虾闹鲇、索河善书、南湖高龙、杨氏洪门拳、扑蝴蝶、天狮子、丧鼓、大集豆盘包子制作技艺、蔡甸民歌、宋·香妃的传说、新农牛肉制作技艺、天星卧功。
7月7日,“寻迹”社会实践队来到武汉市蔡甸区文化馆,采访文化馆非遗办公室主任宋艳老师,深入了解了蔡甸区的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
首先,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伯牙子期传说”,这是蔡甸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此项目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宋老师回忆道,位于“伯牙子期传说”发生地马鞍山下的武汉市中法友谊小学小学。在2012年,蔡甸区文体局授予该校“知音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称号,并捐赠了10台古琴。现如今,这10台古琴成为该校进行知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学们通过对古琴的学习知道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和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然后,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蔡甸区的省级非遗项目--传统舞蹈,有五虾闹鲇、南湖高龙、天狮子、扑蝴蝶等。天狮子是流行于蔡甸索河镇境内及周边乡镇的传统民俗舞蹈。由地头舞狮演变而来,按一年12个月垒起12张方桌加一方凳,表演前祭天,礼毕后,舞狮人在锣鼓声中顺桌而上。整个表演集狮舞、杂技、武术、祭祀于一体。 扑蝴蝶是蔡甸区永安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适于各类婚庆、祝寿、节日的欢乐场面。
在采访完后,我们一行人参观完了文化馆中的非遗知识,了解到了它们的起源与历史,认真思考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我们会更加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价值,更好的将我们所了解的非遗文化告诉他人。
蔡甸区文化馆让非遗走进花博汇、九真山等各个景区,通过文旅融合,让非遗走到人们身边;将非遗和传统节日结合起来,春节开展民俗活动集中展示、清明进行钟子期祭祀活动、中秋赋诗、元宵猜谜,不仅活跃了节日气氛,又突显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藏,让我们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宝贵的文化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