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庆有旋律,那一定是黄梅调

    2022年6月19日至6月20日,巢湖学院“三下乡”“传承非遗文化,唱响美丽安徽”安徽省戏剧实践团于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公园展开黄梅戏曲文化相关调研。
    6月19日上午,我与其他实践团成员一同走进菱湖公园。在路过湖边一处长廊时,我们听见幽幽歌声——“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我们走入廊中,我看见一对爷爷奶奶在对唱黄梅戏,他们带着一个小小的音响,正播放着配乐。当时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安庆真的是一座处处充满黄梅戏的城市!安庆当地人民对黄梅戏的热爱都包含在那一声声的吟唱之中。我们走上前去,冒昧的询问爷爷奶奶是否可以对他们进行拍摄采访,为我们的黄梅戏调研留下材料,爷爷奶奶很快便应允了我们,并为我们表演了一段黄梅戏,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实中观看黄梅戏表演,虽然只是在一处湖边长廊里,一个小小的收音机滋啦滋啦的播放配乐,一对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互相演绎,可是,这时黄梅戏才真真切切的在我心里生了根,它从一个虚幻的概念终于变成了现实。
    下午,我们有幸联系到了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专业的同学们,她们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将采访地点定在她们学校附近的菱湖公园内。我有幸采访了其中一名学生——黄涵玲。她是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是一名安庆本地人,出于对黄梅戏的热爱,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作为万千曾经参加高考的人,在我的认知里,大学专业的选择其实很大一部分决定了未来的就业,大家也大都选择那些容易就业的专业进行学习。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遵从本心,选择自己热爱的所谓的“冷门”专业。但是她做到了,让我不由得心生敬佩。那一刻我意识到了,黄梅戏不会消失的,因为一直有人在真真切切的传承。
    6月20日,我通过我的朋友联系上了另一位来自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专业的学生——程旭,他,让我对黄梅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且,也是通过他,我们有幸遇到了当今黄梅戏领域的佼佼者——韩再芬老师,并且与她合影留念。记得那天上午,我们匆匆忙忙的赶去黄梅戏文化艺术中心,而他在炎炎烈日下等了我们一个多小时,因为他说碰巧那天有排练,希望我们提早过去,也许会有机会与专业的黄梅戏演员进行采访交流。到达的时候,是我与他的第一次见面,他已经是汗流浃背,当时我觉得这个人有些奇怪,明明与我们毫不相干,只是找他帮忙接受一下采访,怎么会真的那么用心的帮助一群陌生人。他甚至陪着我们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等到中午十二点多,还帮我们联系了他的老师,带着我们去向黄梅戏文化艺术中心提交交流申请。在这期间,虽然我不断与他对话,但是我内心真的很疑惑,他为什么愿意无条件的为我们做这么多呢,后来在与他的交流过程中,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帮你们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你们能够助力黄梅戏的传播,你们能把黄梅戏带给更多的人。”听他这样说,我突然觉得我自己很狭隘,觉得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很大一部分被社会同化了,导致我已经有点迷失自己的初心了。其实他就是很单纯的热爱黄梅戏,很认真的在学习并传承发扬黄梅戏,他只是为了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而努力,可是我却对他一直存在质疑,我把一个纯粹的感情变得复杂,让我不由反思……
    在安庆的这几天里,我总觉得黄梅戏的曲调就萦绕着我的耳畔,这里的很多人都已经把黄梅戏融入她们的生活,并且当作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真心的热爱黄梅戏,并且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梅戏,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精神呢?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纷扰繁杂的世界中,何不静下来赏一曲黄梅戏,在轻歌曼舞中找回自己的初心。
时间:2022-08-25 作者:樊乐荣 来源:巢湖学院“传承非遗文化,唱响美丽安徽”调研实践团 关注:
  • 江科大学子三下乡:山水江岸,人民之美
  • “烽火岁月,师道永传”——“青心说”来道
  • 忆“杜定友”先生往事,思“马思聪”音乐才华
  • 述坪石往事,承先师精神
  • 述坪石往事,承先师精神
  • “青心说”以电台的形式开展了第一期分享,第一期节目概述了“坪石先生”们的故事,回顾烽火岁月的抗战历程。第二期节目介绍的是《资本
  • 08-25
  • 西南政法大学“法到民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