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广东7月29日电(通讯员 卓金城 陈帼俊 郑彤彤)为进一步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7月17日至7.31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星火燎“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传承非遗文化,争当非遗推动者!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是新丰江上游的一个村落,坐落在连平县八景之一“戈峰耸翠”的戈峰山脚下,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为肖屋村“鱼梁”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肖屋村“鱼梁”,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鱼梁”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技术传承在如今面临失传。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技术,懂得建造“鱼梁”的肖家人也基本都是六十岁以上。为了让现存的“鱼梁”技术及本地的传统文化能够重新焕发光彩,让技艺传承下去,肖屋村将“鱼梁”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肖屋村村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卓金城 摄
肖屋村:原名桐梓园,上图即为肖屋村村匾。村内居民皆为“肖”姓,本为
山居即事中“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之“萧”,后为简便即改为“肖”。这个为于连平八景之一的戈峰山角下的小村落,保存着我国先人的智慧结晶历史长达500年的“渔梁”工艺,肖屋渔梁历经不断改善,现已传承到了第十九代,现任村长肖锦奎即为肖屋渔梁第十九代传人。
肖物村设立有“肖屋村村规民约”、“肖屋村简介”也有“萧氏家训”,国无法不立,肖屋村的优良传承,离不开他们的村规家训,一个好的家训,能够让每位村民更加认同自己的家园。其中,肖屋村渔梁所传承的精神文化内涵为:“尊重生态,勤劳自力,团结合作,促进和谐”。简单16字,涵盖了肖屋人民尊重自然之心,勤劳,自力更生之豪情与团队协作之精神。
经过询问得知,肖屋鱼梁是肖屋村村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共同修建鱼梁进行捕鱼的一种古老传统的群体生产性民俗活动。它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利用自然,尊重生态,勤劳自力的华夏农耕文明。主要分布在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

图为团队成员与团队指导老师与第十九代肖屋渔梁传人进行探讨请教时所留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彤彤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询问肖屋渔梁第十九代传人一些关于渔梁的问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卓金城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询问肖屋渔梁第十九代传人一些关于渔梁的问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帼俊 摄
经过深入的与村长交流,了解到,肖屋渔梁的渔梁材料为三年一更换,使用到的仅为最原始的材料:藤竹、木头、石头。肖屋渔梁的建造工程量大,15个青壮年互相从头开始建造渔梁,耗时需要长达一个月。而其他人认为渔梁的制作简单,却不知此技艺讲究技术,唯有亲身尝试制作之后,才会发现渔梁之精细。村长说:曾有很多人尝试制作过,但都尝试未果,制作不成功。

图为肖屋村旁的江景,山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帼俊 摄
肖屋村在戈峰脚下,在新丰江旁,优渥的地理环境,肖屋村民的先辈凝聚智慧,制作出了传承至今的渔梁工艺。让子孙后辈享受来自新丰江的馈赠。现而今由于我国的政策因素与机械设备的诞生,渔梁的作用已经逐渐渺小,我国的渔梁踪迹已经特别少见。询问村长,村长说:“渔梁,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即使现在渔梁的捕鱼效益不高,价值不大,收获的价值小于建造的价值,但依然要将其传承下去”肖屋渔梁现在已成为广东省级非遗文件遗产项目。
图为团队指导教师与肖屋村村长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彤彤 摄
从村长的只言片语中即感受到了渔梁的精妙,宏伟。此行即以以上合照告终。渔梁的磅礴大气,宏伟壮观,很可惜这一段我们这段旅程并未能亲眼所见,因为渔梁在我们前往之前,历经几天的暴雨天气,渔梁已然被淹没,去的不太对时,此为一大憾事。渔梁,承载了肖屋人民的记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它,它是古时人民的智慧缩影,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