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源”文化传承,心之所向

中国青年网广东7月29日电(通讯员 卓金城 陈帼俊 郑彤彤)为进一步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7月17日至7.31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星火燎“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传承非遗文化,争当非遗推动者。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是新丰江上游的一个村落,坐落在连平县八景之一“戈峰耸翠”的戈峰山脚下,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为肖屋村“鱼梁”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肖屋村“鱼梁”,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鱼梁”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技术传承在如今面临失传。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技术,懂得建造“鱼梁”的肖家人也基本都是六十岁以上。为了让现存的“鱼梁”技术及本地的传统文化能够重新焕发光彩,让技艺传承下去,肖屋村将“鱼梁”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肖屋村新丰江上的两叶轻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彤彤 摄
在古代渔业史起源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而“鱼梁”捕鱼,或可上溯到先秦时期,且在古时,南北地区“鱼梁”捕鱼已很广泛。而田源镇肖屋村则是居于新丰江边,听肖锦奎村长讲述,在他们的祖宗来到此处定居时,江里面的鱼都是成群结队的,并且鱼的个头都很大。所谓“靠水吃水”,祖先原先是采用鱼叉捕鱼。也许,肖屋村先人蔬圃公迁居到新丰江边这个名叫桐梓园的地方后,就发现此处河段适合“鱼梁”捕鱼,就把从原籍地掌握来的这种生存技能教给了他的子孙后代,沿续至今。在《桐梓园简志》一文称,“乐耕公次子蔬圃公在明朝约天顺年间落居桐梓园(现简称萧屋村),清康熙年间建成‘萧氏祖祠’”如果这个记录无误,从明朝天顺(1457年至1464年)起计算,肖屋村历史应在550年左右。“肖屋村人世代以‘鱼梁’捕鱼为生计,至少有500年历史了”,肖锦玄说,从小时候开始,他就开始学习“鱼梁”捕鱼,他们村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

图为肖屋村新丰江沿岸的江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彤彤 摄
在与村长的交谈之中,了解到了鱼梁的做法,而也不禁感慨先辈们的智慧。村长也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肖村长是村里仅有的还从事“鱼梁”捕鱼的几个村民之一。他小时候就跟随爷爷学习“鱼梁”捕鱼,初中毕业后,他就外出打工了,直到2005年才回到村里,与四五个村民一起,合伙重新搞起了“鱼梁”。肖屋村的村民,只要是上了四五十岁年纪的,大多熟悉并懂得“鱼梁”捕鱼,而一江之隔的新丰县马头镇,以及其他地方,基本没有人懂得这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技能。极少数有“鱼梁”的地方,那些捕鱼者,大多都是肖屋村人的“徒弟”,连广西那边的人做“鱼梁”,也请肖屋村人过去教。在与村长的交流过程中,我们还知道了村里很多人都懂得“鱼梁”捕鱼,但由于建“鱼梁”成本高,现在鱼也少,赚不了钱,所以没几个人干。他还说,现在像他这个年纪搞“鱼梁”的没几个人了,村里的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学不愿意干。
随着时代的发展,遗产名录越来越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连平县文化馆保留了河源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那里我们了解到了忠信花灯以及它的各种风俗节日,而忠信花灯的制作,凝聚了忠信人民在地方手工艺上的卓著成就。寄寓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 ​​​。

图为忠信花灯展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彤彤
据了解,忠信的上灯习俗专为男子举行,女子无缘介入,这里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旧时上灯习俗对女子的排斥,隐隐透露出忠信客家人骨子里的某些思想意识,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出现。战国末年的韩非甚至把重男轻女从一种思想意识发展到“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的地步。客家先民辗转迁徙过程中,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他们认为男丁是最重要的,所以极力渴望神的力量能够保护他们,便把这种意识形态寄托在花灯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世袭的传承观念慢慢发生变化,沿袭了几百年的古老习俗才打破了唯有男子才上灯的陈规,使新生的女子也得到隆重的祝福。

新时代中,现如今急需把传统习俗里的旧思想剔除,首当其冲的是删除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重新注入新鲜文化。把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注入忠信上灯习俗里,这种区域的民俗才能长存不衰。因为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民众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创造者、所有者、保护者,并在。自己力所能为的范围内,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将这些文化融入到生活及学习当中。

时间:2022-08-23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以大学生鲜活之精神,助力乡村之振兴
  • 江苏学子三下乡:乡村振兴进行中
  • 江苏学子三下乡:乡村振兴进行中
  • 为了解乡村振兴策略在一线的落实情况,同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公众服务意识,8月20日起,江苏科技大学伯藜学社组成实践团
  • 08-23
  • 滁州学院学子三下乡: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 走近中小酒企内部,探访水权交易发展
  • 科技兴农:中垾绿色果蔬,助力乡村特色发展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