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8月15日电(通讯员:涂俊鹏)
7月31日,中国海洋大学“特区精神”调研团通过线上采访的形式,采访到了广东华兴银行深圳分行宝安支行行长黄家林先生,希望从深圳工作者与企业的视角来感受特区精神。
图1:调研团通过腾讯会议对黄家林先生的访谈截图
采访的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黄家林先生自身来深圳发展的经历进行访谈。据黄家林先生介绍,他是大学毕业后从外地来到深圳打拼。选择深圳发展的原因是认为深圳是“比较开放,比较包容,比较务实,做什么东西都追求卓越”的城市。
采访的第二个部分我们则从政策的层面来了解深圳发展优惠。据黄先生反映,深圳对人才的流入十分关注。对外来人才,有很多诸如本科入户、住房补贴等政策支持。深圳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也十分支持,有着各种政策经济补贴。
采访的第三部分则直接让黄家林先生谈谈他对于特区精神的看法以及实质上的感受。左波先生总结道,他认为特区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即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向法”、“追求卓越”的十六字精神,在这样的氛围下,深圳为年轻人创造了丰富的机会,成为年轻人不断突破的沃土。黄家林先生还从分享公司的工作氛围的角度入手,谈到这十六字特区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
采访的第四部分则展望了特区精神的未来,企业应当具体如何继续践行特区精神。黄家林先生指出主要是三个方面需要优化。对企业内部来说,管理方面要优化,智能化,科技力量要助力管理高效率;对创新企业及传统制造业,技术需要不断创新;重视人才,把产学研融合,确保行业领先。黄家林先生表示,其实深圳以前经济比较单一,高校数量不多,现在不仅引进了很多优质大学,还在自己摸索建设属于深圳的高水平高校。黄先生以此为调研团诠释了产学研融合的重要性。
图2:西丽大学城(图源网络)
采访的第五部分,黄家林先生分享了中小型企业如何在深圳脱颖而出。黄先生认为目前主打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会更受深圳青睐;而传统制造业正在逐步往珠江三角洲外移,因此创业应迎合深圳发展潮流,从事风口产业,有机会迎来机遇。黄先生还举上海和深圳、香港的产业为例,通过近期疫情防控时政府的举措及疫情后产业的恢复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认为深圳虽然比较重视第三产业,但不等同于经济的活力不如上海、香港等城市。表明了深圳顽强的经济活力是发展各种产业的基础,也是各种中小型企业经历疫情考验,仍旧保持活力的原因。
图3:深圳特区十六字精神(图源网络)
通过与深圳特区发展亲历者的零距离交流,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深圳人满满的活力。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向法”、“追求卓越”的十六字精神,浓缩了深圳奋斗者的生活百态;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青年赴拼搏。我们会发现,深圳最不缺的就是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绝非学富五车、家缠万贯,多数皆为两手空空但却怀揣着满腔期待与朝气的无畏将来的青年人。这也许是特区精神的最小单位,深圳用双臂怀抱了每一份的热情与创意,汇聚整座城的青春,让特区精神成为深圳绚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