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土陶记忆,保护非遗传承

土陶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质朴的造型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进一步了解和保护土陶工艺,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匠心故里”社会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寻找乡间的土陶工艺。
千年传承,古陶记忆
土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具有着“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形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的印痕”。与大众所熟知的青瓷、白瓷,珐琅彩等瓷器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和质朴的花纹图案,具有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特色。
本次实践的地点在姜屯镇庄里东村,其土陶是鲁南土陶的代表之一。7月15日一早,实践队员们在与庄里东村的村民沟通以及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后,乘车前往滕州市姜屯市庄里东村,准备去拜访土陶工艺传承人马运生。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实践队员们来到了马运生土陶制作的加工工坊,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十分寻常的三间瓦房。实践队员们敲开木制的门扉,映入眼帘的是摆放整齐的土陶罐子。这些土陶罐子朴实无华,却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
千锤百炼,土陶成型
见实践队员们对此项手艺有很大的热情与好奇,马大爷决定亲自上阵为队员们讲解并演示制作土陶的部分过程。马大爷换上特殊的草鞋,手一拉,脚一踩,动作干脆利落,向实践队员展示了踏泥这道工序。草鞋里暗藏玄机,上面有两根绳子,这使得使用者可以借助手向上拉的力量,将脚从粘黏的陶土中拔出来,一手拉一脚踩,相互配合,更加省力。“这都是古人的智慧,这鞋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做法。”实践队员好奇地在马大爷的指导下尝试了一下,顿时东倒西歪,手忙脚乱。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轻松地踏泥实则需要多年苦练的技术打底,才能向马大爷这般手到擒来。
泥踏好后,马大爷将一小块泥团揪下来,放在案板上,用手和一会,使泥更为细腻,这样在制陶的时候才能使其没有气泡,不易破裂。接下来是制土坯,马大爷将泥条放在拉坯盘上,脚踏陶车转盘,用手塑造陶器的造型。没过多久,土陶便成型了。队员了解到马大爷制陶已经三四十年了,从小便跟随其父亲学习这门手艺,电视台也曾多次来拍摄采访。实践队员帮马大爷将胎坯搬到晾晒处,看着摆放整齐的一摞摞胎坯,不禁心生敬意。马大爷介绍到最后一步便是烧窑,这一套工序大多是古时候传下来的。
保护失落的古陶风韵
时代在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工艺品上了流水线。土陶罐制作这门老手艺面临着被历史淹没的危机。
实践队员通过线上和线下进行两种形式的问卷调查,问卷调研的样本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其中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和本地市民。实践队员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样本中不知道或不熟悉土陶技艺的比重较大,了解的所占比重较小,很多人表示对于陶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博物馆中常见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珐琅彩等。
同时实践队员在对庄里东村进行走访调查时发现,村里制陶的人家并不多,人口组成也大多为老年人和儿童。采访的一位村民向实践队员讲:“现在庄里会捏窑的匠人最小也年过半百了,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闯荡,乡里坚守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同时土陶的市场也不太乐观,近年来销量较少,很多制陶的人家转行去做其他工作了。”
实践活动临近结束时,马大爷拍了拍实践队员的肩,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多多关注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它,不要让中华传统的技艺失传。”
时间:2022-08-15 作者:张曦文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以大学生鲜活之精神,助力乡村之振兴
  • 江苏学子三下乡:乡村振兴进行中
  • 江苏学子三下乡:乡村振兴进行中
  • 为了解乡村振兴策略在一线的落实情况,同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公众服务意识,8月20日起,江苏科技大学伯藜学社组成实践团
  • 08-23
  • 滁州学院学子三下乡: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 走近中小酒企内部,探访水权交易发展
  • 科技兴农:中垾绿色果蔬,助力乡村特色发展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