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千万工程”号召,7月10日-15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环境学院9名师生组成实践队,通过水质监测、社区普法、水厂研学、问卷调查等形式,沿着东苕溪探寻生态治理与社会参与协同的绿色发展模式,画出浙北乡村水质蝶变的“清流”轨迹。
溪畔问诊:捕捉水岸生态信号清晨,采样实验组沿东苕溪向上溯源,仔细捕捉变色水体,掌握水岸生态信号。行至黄湖东山晏段,队员们发现因暴雨产生的生活垃圾漂浮带,一边协助村民清理,一边布设15处监测点。监测点的布设过程中,团田㘧河段十余名正在捕鱼的老渔民受访表示,近年鱼量增多,但水质较以往浑浊。
普法破局:百份问卷里的认知与行动的温差社会调研组队员詹国银在乾元镇收集的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希望提高罚款标准,提升人民敬畏心”“增设监控摄像头”“简化微信举报”等诉求彰显公众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基于调研数据与对居民对水质的要求,实践队创新普法,在东苕溪岸边拍摄《青苕说法》系列科普短视频,解析生活污水违规排放等行为的责任条款与法律后果,穿插流域实景影像,将法条转化为行为指引。居民纷纷感慨对相关法律红线有了新认识。
实验攻坚:膜技术守护城市“生命线”实践队走进有95年历史的杭州清泰水厂,该水厂装备精度达0.1微米的膜处理系统,技术员周工介绍,每滴饮用水需经预臭氧、膜过滤等5道工序。
实践队员们对在东苕溪流域15个监测点及水厂5大工艺节点的采集的水样做化学需氧量、pH值等指标重复测定,结合报告中标注异常点位环境参数,聚焦污染源分布与水质波动趋势作进一步分析。
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同学们通过学习掌握了膜处理、反冲洗水回用等工艺原理,虽然部分实验数据受工况影响未形成理想曲线,但还是完整呈现‘原水-出水’净化链路,这也成为校企协作监测机制的积极尝试”。
清流新生:从数据到行动的闭环百份问卷、百组数据正转化为治水建议,实践队提出的推广“扫码举报”小程序、在污染高发区增设智能监控等建议与居民们愿意“曝光违规企业”“垃圾换日用品”等呼声达成一致。
从记录排污口到创新普法,从分析问卷到提出建议,大学生们提出了“专业监测+社区赋能+技术研学”的协同治理路径。东苕溪的清流见证着水质改善与青年担当,生态治理的希望正从点滴行动中生长,青年学子们正用专业与热情让“苕水焕青”之路将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