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深入挖掘灌阳“红”“古”“少”资源后,桂林理工大学“青春拓乡路,赤忱绘振兴”实践团持续聚焦“红绿古少”多元资源融合,于2025年7月深入灌阳生态腹地,以万亩梨田、神农稻博园为阵地,发挥专业所长深耕生态产业,聚焦产业融合、生态保护等乡村振兴核心议题,通过“调研-设计-赋能-推广”一体化实践,让“绿”的生机与“红”“古”“少”资源深度交融,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赋能生态梨园,助力果业振兴
实践团来到灌阳县万亩梨园,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成片的梨树郁郁葱葱,枝头挂满了或青翠、或已微微泛黄的雪梨,阳光下的雪梨泛着莹润光泽,个个香甜诱人。在果农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在果园拍照打卡体验,一边亲身体验雪梨采摘,在调研灌阳万亩梨田生态种植现状过程中,老果农谈到,他们深耕梨园多年,见证了种植方式的转变:从过去依赖经验、看天收成,到如今依托科技实现精准种植。“以前盼风调雨顺,现在有了科技的帮忙,这片土地结出了好果子。”果农们的话语间,满是对科技助农的认可。
在与果农讨论销售渠道拓展方案时,实践团还观摩了果园直播带货,亲眼见证雪梨从“枝头甜”走向“云端热”。如今,万亩梨园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培养的雪梨已成为特色农产品,科技赋能让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生机。
(图为灌阳万亩梨田雪梨)
从梨园出来,实践团成员又走进了雪梨干加工工厂。工厂里,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清洗后的雪梨进入流水线,经过去核、切片、烘干,就成了一块块泛着蜜色的雪梨干。“以前纯靠太阳晒,遇着阴雨天就糟了,现在有了烘干设备,刮风下雨都不怕。”工厂负责人笑着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雪梨加工车间)
为助力雪梨品牌传播,同时提升灌阳红色文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为灌阳雪梨及雪梨干产品量身打造了系列宣传内容,让“绿”的生态产品与家乡的文化记忆自然交织。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的雪梨宣传视频)
探秘神农稻博,传承科学精神
走进灌阳县神农稻博园,连片的稻田如绿色绸缎铺向远方,这里是袁隆平院士采用“超级稻+再生稻+绿肥”种植模式的试验田,连续多年创下广西水稻单产第一的纪录,其“广西超级稻产量第一县”的美誉背后,藏着科学种田的密码。
实践团成员踩着田埂深入“神农稻博园”水稻示范区,听研究者讲解超级稻的生长特性,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情况。看着科研人员田间劳作的场景,实践团成员廖文敏在拍摄间隙中说:“原来‘广西粮仓’的丰收不是偶然,是一代代科研人脚踩泥土干出来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稻田中录制宣传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灌阳神农韬博园)
此次调研后,实践团成员对超级稻种植技术与生态理念有了清晰的认知,深刻体会到袁隆平院士在研究“超级稻”时的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追求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像袁隆平院士一样,为“中国梦”不懈奋斗,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青春感悟:在土地上读懂“振兴”二字
拍稻博园时,听研究员的讲解才知道,原来种地也是大学问。现在每次吃米饭,都会想起那些在田里弯腰的身影,通过此次实践,我深刻明白每一粒粮的背后都藏着“坚守”两个字。
——实践团成员韦佳佳
走过湘江战役的旧址,再踏足月岭村的古巷,我体会到“红”是精神的根,“古”是文化的魂,古建筑守护的不仅是飞檐斗拱,更是红色基因,我在红色文化里汲取信仰力量,这些力量也将成为我今后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实践团成员宁佳丽
在月岭村听桂剧老艺人说“怕这调子失传”,在千家洞看瑶族阿妈教我们打油茶时眼里的光,在稻博园感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力量,灌阳的“红绿古少”不是孤立的标签,而是相互缠绕的根脉,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根脉在青春的浇灌下长得更茁壮。
——实践团成员李晶晶
在神农稻博园里,我惊叹于延绵的稻田,更惊叹于袁隆平院士“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我要像院士说的那样,做一粒扎根土地的好种子,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覃圣欣
在灌阳的绿意里,实践团的脚步从万亩梨园的清甜走向神农稻博园的厚重,用专业学识为生态产业注入青春动能。我们见证了科技让雪梨从枝头到舌尖的甜蜜蜕变,读懂了袁隆平院士“做一粒好种子”的嘱托。青春的脚步暂歇,但守护绿意、赋能振兴的承诺不会褪色。实践团将带着这份在土地上收获的感悟,持续为灌阳的“红绿古少”融合之路添砖加瓦,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更多青年心中扎根,让革命老区的振兴故事,永远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