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塘链新声:青年驻村,唤醒山海乡

    发布时间:2025-08-16 阅读:
    来源:塘人街探案小组

塘链新声:青年驻村,唤醒山海乡


塘人街探案小组全员


项目缘起:青年视角下的海塘困境
   40公里的百沥海塘,曾是抵御钱塘潮涌的“生命线”,如今却成了被野草掩埋的“断线珍珠”。当浙江理工大学“塘人街探案”小队第一次站在塘上,看到的不仅是裂缝的路基、荒废的闸口,更是一段正在消逝的人与海的记忆。

一条被遗忘的“海岸线”

 

01 驻村第一步:敲开家门,倾听塘边故事

图 3 与村长的交谈

我们带着三样“侦探工具”走进村庄:
证物一:泛黄的老教师的来信
“1969年冬,三千人赤脚挑土筑塘…”
——金钟村村长颤抖着展开四十年前的信纸,冻红的指关节像塘上皲裂的石缝。


乡村老教师的来信


证物二:画满红圈的塘图
“这儿被厂子截断了!”“那段路陡得阿婆摔过跤!”
——小队用脚步丈量出10多处“塘殇”,测绘仪上的裂痕比数据更刺眼。


破碎的海塘塘体

证物三:榕树下的心声录音
“就想有个亭子让我们歇歇脚”(卖菜婶攥着皱巴巴问卷)
“把爷爷捕鱼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吧”(年轻妈妈指着断塘)
102份问卷在蝉鸣中翻动,63扇木门被扣响,12场晚风里的座谈——塘的心跳,终于被我们听见。


采访调研照片

02 青年的发现:海塘的困境与村民的渴望
   基于详实的一手数据,团队诊断出阻碍海塘与村民生活链接的四大核心问题:物理空间割裂与管理失序、历史文化认知断层、社区公共空间与活力缺失、产业转型动力不足。


一次次走近乡村

03 青年的答卷:把脚印留在塘上,把心声带回课堂
  “塘人街探案”青年团队运用3D扫描与数字重建技术,将百年海塘文化搬上云端,构建可漫游的沉浸式数字孪生博物馆。通过开发互动式文化传播与教育模块,我们:让捍海历史“活”起来 ——线上复刻石塘构造、围涂场景,动态展示老渔民口述史。为乡村文化“拓新路”——搭建数字展销平台,链接农产品与海塘故事,助力文旅推广。教村民用技术“讲故事”——开发简易操作后台,赋能村民自主更新文化内容,培育乡村数字人才。
技术不止于展示,更是青年献给乡土的文化振兴火种!

                                                                                                                                                      塘体本体


学校: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项目名称:海塘“链”计划——以村民生活再次链接海塘

指导老师:蒋亚静、王渊、刘子琛

团队负责人:胡恩茜

团队成员:陈罗晗、徐益涛、张怡、周凌翠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鸿志青年进社区 安全守护伴童行
  • 为积极响应国家社会实践号召,切实提升乡村儿童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7月24日乌鲁木齐鸿志团队深入乌鲁木齐天山区骑马山
  • 2025-08-1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