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战略部署已深度融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及《"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等顶层设计,成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突破口。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养无忧调研团队聚焦政策落地实效,选取济南市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医养结合模式展开深度调研,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不同服务模式的优势特征与发展瓶颈。
在解放路街道十亩园社区,调研组观察到"嵌入式医养服务"的典型样本。该社区构建了"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医院"联动机制,形成涵盖基础医疗、生活支持、精神慰藉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数据显示,社区内72%的老年人常态化使用健康监测服务,89%的独居老人受益于智能呼叫系统。但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医理疗等预防性服务占比达65%,而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等专业医疗服务仅占28%,难以满足高龄老人的深层需求。
相距仅1.2公里的青龙街社区则呈现出"基础保障型"服务特征。调研数据显示,该社区人均养老经费仅为十亩园社区的62%,导致服务内容集中于餐饮供给(覆盖率91%)、卫生保洁(85%)等基础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娱乐设施使用率不足30%,医疗保健服务知晓率仅为41.7%,折射出"重生活照料、轻健康管理"的运营困境。深度访谈发现,73%的受访老人存在"医养分离"认知误区,将医养结合简单等同于"生病住院"。
作为市场化运营的标杆,泰康之家·儒园展示了"全链式康养"的先进模式。该机构创新"保险+医养"服务闭环,配备二级康复医院、认知症照护专区等专业设施,构建起涵盖61项健康指标的动态监测体系。其"文养结合"特色突出,开设24类文化课程,会员年均参与文化活动达128次。但费用门槛形成明显区隔,单床位月均费用相当于济南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的2.3倍,服务可及性面临严峻挑战。
在发展中也面临各种困难,调研揭示三大核心矛盾:资源配置的梯度落差形成服务"马太效应",专业医疗人才社区覆盖率不足15%;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失能老人专业护理需求满足率仅38.6%;支付体系尚未健全,商业保险覆盖率不足5%,导致支付渠道单一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医养机构中医护人员占比普遍低于20%,与国家标准要求的35%存在显著差距。
基于实证调研,团队提出"三维赋能"发展策略:
1. 制度赋能:建议建立"医疗-养老"资源统筹配置机制,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社区建立"1+N"医联体,实现专家资源下沉和双向转诊。探索"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激活低龄老人人力资源。
2.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医养云平台,集成电子健康档案、远程诊疗、智能预警等功能。试点穿戴设备健康监测系统,实现异常指标自动预警响应。
3. 人才赋能:完善"中医药+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在职业院校开设老年康复护理专业方向,建立医养结合人才专项补贴制度。
调研表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需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精准供给"原则。在济南这个拥有147万老年人口(占比19.2%)的省会城市,既要培育高端化、专业化市场主体,更需夯实社区普惠性服务基础。建议建立"基本服务政府保底、个性需求市场供给"的分层服务体系,同时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扩面,破解支付机制瓶颈。
此次深度调研不仅描摹了济南医养结合发展的现实图景,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底层逻辑——在坚守公益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赋能,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需求的精准适配。这既是应对银发浪潮的必由之路,更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