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乙己文学”背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心得
□青雨露(城市与环境学院2402班)
在参与“孔乙己文学”背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也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孔乙己文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内心的挣扎。“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句引发广泛共鸣的话语,深刻展现了大学生在就业时的矛盾心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179万,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高学历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使得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6-24岁青年(含在校大学生)的失业率在逐年上升,在2023年6月达到了21.3%。
通过对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孔乙己文学”相关话题的分析,能明显看出大学生群体对此话题的高度关注。以小红书为例,其坐拥3亿月活用户,95后占比为50%,00后占比为35%,与大学生群体重合度较高。抓取小红书平台点赞量1000以上的“孔乙己文学”相关笔记评论,共计6741条(数据截止至2024年11月17日),从这些评论文本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焦虑、迷茫与不满情绪。
从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来看,许多大学生对教育和就业回报之间的不对等感到失望。有人感慨“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还有人在进入基层工作后,发现工作条件和薪资未达预期,加深了对教育系统和就业市场的失望。在职业选择方面,大学生面临着教育背景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以及传统观念与个人兴趣的冲突。例如,有的兽医硕士在电影院干前台,还有人因学历较高难以在劳动密集型岗位找到合适位置,又不愿从事无门槛工作。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压力层面,大学生因学历背景在求职时被认为工作不稳定而遭拒,同时还要承受家庭期望带来的巨大压力,父母期望他们从事公务员、教师等“好工作”,这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上受到诸多限制。工作与家庭关系上,家庭对职业选择的干预也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冲突,有人因工作不符合父母期望而遭到强烈反对,即便工作不快乐也因父母压力无法辞职。此外,社会现象如学历贬值、就业市场不景气等,让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感到失望和困惑,觉得即便放下高学历身份也难找到理想工作,甚至产生自我价值认同降低的情况。
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自身需要调整就业心态,认识到学历是提升自我的工具,而非束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拓宽就业视野,将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勇于尝试不同领域的工作。同时,高校也应发挥重要作用,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更贴合市场需求,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社会层面,企业应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摒弃学历歧视,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政府需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市场监管,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宏观调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媒体也应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营造积极的就业舆论氛围,减少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当解读和片面报道。
此次调查让我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和政府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让他们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