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心得
关于“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心得
□青雨露(城市与环境学院2402班)
2025年1月15日,向日葵实践队围绕“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社会调研。此次调研旨在剖析就业市场现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思路与支持。我作为实践队的一员,在为期十多天的调研活动中收获了很多。
“孔乙己文学”在当下网络引发热议,不少大学生用“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表达就业困境中的迷茫与无奈。这种自我调侃,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心理落差与焦虑情绪,也凸显了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在网络平台上,尤其是小红书这类青年用户集中的地方,关于“孔乙己文学”的讨论热度极高。我在调查“孔乙己文学”背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一现象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热词,更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集中体现,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通过分析评论文本及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到大学生在就业时负面情绪占比较大,具体呈现为焦虑、迷茫和不满。在“教育与职业挑战”方面,许多大学生对教育和就业回报之间的不对等感到失望,“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他们质疑高等教育带来的就业回报。在“教育与职业选择”上,不少人对自己的教育背景和职业选择充满矛盾,教育背景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以及传统观念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冲突,让他们对未来职业选择迷茫困惑。比如,有兽医专业硕士在电影院干前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学历不再是稀缺资源。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179万,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得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如今,大学生为五千元的平均月薪叫屈,放弃白领工作去做体力活儿被视为勇敢脱掉“长衫”,各种围绕“长衫”的讨论层出不穷,这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迷茫与无奈。
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压力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社会压力和家庭期望的巨大冲突。因为学历背景,他们在求职时可能被认为工作不稳定而遭拒;家庭期望他们从事“好工作”,如公务员、教师等,这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上受到诸多限制。在“工作与家庭关系”方面,家庭对职业选择的干预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选择不符合父母期望的工作,可能会遭到家人强烈反对。而在“社会现象与个人发展”上,学历贬值、就业市场不景气等现象,让大学生即便放下高学历身份,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这使他们产生自我价值认同降低等消极情绪。
综合来看,“孔乙己文学”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严峻现实。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高校应优化专业设置,使其更贴合市场需求,加强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方向。企业要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消除对学历等不必要的偏见。政府则应进一步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学生自身也需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投身到各类工作岗位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青雨露 来源:社会调研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