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探寻风筝文化,共赴传统之约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探寻风筝文化,共赴传统之约
2025年1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成员参观了潍坊风筝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游览潍坊风筝博物馆为核心,深入挖掘潍坊风筝文化的独特魅力,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成员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潍坊风筝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风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民间的娱乐和艺术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潍坊风筝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绘画艺术和手工技艺,形成了造型优美、色彩艳丽、放飞平稳、富有吉祥寓意的独特风格。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潍坊风筝的制作过程,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成员们进行了风筝制作体验环节。经验丰富的风筝制作艺人现场指导,为大家详细讲解了风筝制作的步骤和技巧。风筝制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手工技艺,主要包括扎、糊、绘、放四个环节。
风筝制作艺人向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成员们展示了如何挑选合适的竹条,并根据风筝的设计要求进行削制、弯曲和绑扎,以制作出坚固而轻巧的风筝骨架。竹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质地坚韧、弹性好,才能保证风筝在放飞时的稳定性。实践队成员们在艺人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拿起竹条,尝试着绑扎骨架。尽管一开始遇到了不少困难,如竹条容易折断、绑扎不牢固等,但在艺人的耐心帮助下,逐渐掌握了技巧,成功地完成了风筝骨架的制作。
糊制风筝面时,艺人介绍了不同材质的风筝面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将风筝面平整地粘贴在骨架上,避免出现褶皱和气泡。绘是风筝制作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环节,艺人展示了如何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颜料,在风筝面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成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风筝面上绘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图案,有的绘制了象征着幸福美满的荷花,有的绘制了代表着勇敢自由的雄鹰。最后,在艺人的指导下,大家将制作好的风筝进行组装和调试,为放飞做好准备。
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潍坊风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近年来,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文化活动和教育推广项目,积极推动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目前潍坊风筝的传承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不足、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才短缺等。
风筝制作艺人也向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成员们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和对风筝制作技艺传承的看法。他们表示,风筝制作技艺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要想让这门技艺发扬光大,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传承。同时,他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为风筝制作艺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实践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参观和制作体验活动,对潍坊风筝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将以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传播潍坊风筝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潍坊风筝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此次潍坊风筝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队成员们近距离领略了潍坊风筝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了风筝制作技艺,更激发了实践队成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潍坊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