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以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目光。2024年7月3日,一支来自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开启了一段探访之旅。
识乱针绣,步入非遗殿堂 乱针绣,作为常州三宝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上世纪三十年代,常州才女杨守玉将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与西方油画技法巧妙融合,开创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这天下午,学生们走进了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博物馆。馆内展出了大量精美的乱针绣作品,从创始人杨守玉的经典之作,到当代传承人的创新之作,乱针绣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420平方米的乱针绣文化展示区,这里珍藏着402件乱针绣作品及数十枚奖牌,每一件都承载着艺术的精华。通过解说,学生们了解到乱针绣从诞生到发展,以及它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的荣耀时刻。作为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中的瑰宝,常州乱针绣以其独特的技艺闻名遐迩。
深度体验,感受匠心独运 在孙燕云大师乱针绣工作室的展厅中,众人近距离观看了乱针绣的制作过程。只见老师傅们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蚕丝,在布匹上灵活翻飞,一针一线地绣制精美的图案。尽管乱针绣的针法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乱中有序,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这种独特的绣法不仅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立体感和油画般的厚重感,更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随后,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参与了互动体验环节。她们拿起针线,在老师傅指导下绣制简单的图案。在工艺制作区,她们亲眼见证了乱针绣制作的繁琐与精细;在大师工作室的探访中,赵老师不仅分享了自己的从艺经历,还演示了乱针绣的针法技巧,一针一线穿梭之间,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跃然布上,令人叹为观止,书写了“匠心”二字的厚重。
文化传承,责任铭记于心 探访过程中,大学生们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据了解,常州乱针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面对这一现状,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们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他们很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不过惊喜的是,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已经紧跟时代步伐,开设了官方账号,并通过直播等形式传播非遗文化。新媒体的加入,不仅让乱针绣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市场的拓展,乱针绣的传承人们开始尝试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出了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乱针绣衍生品。这些衍生品不仅保留了乱针绣的精髓和特色,更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展望未来,谱写文化新章
通过此次暑期探访活动,这支实践队伍近距离接触到了常州乱针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受访的学生们表示,将以此次探访为契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传承活动。同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力量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来,共同谱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随着大学生们离开常州乱针绣博物馆,热闹的展区再次回归寂静,她们的暑期探访活动也画上了句号。期待未来的日子里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