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文化润疆,千里传情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调研团走进吐鲁番

发布时间:2024-09-0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多彩大学生网西安9月5日电(通讯员 陈丽雯)“文化润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着眼根本、基础、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7月18日至7月19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润疆 千里传情”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调研团走进吐鲁番,探访非遗脉脉流动的历史,以古人之风采,开时代之生面。

图片1.png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吐鲁番葡萄沟的合影 秦纪霞摄)

 

(一)柳编 ——“柳”住传统,“编”织未来

  调研团到达吐鲁番之时,正值自治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启动之日。受到吐鲁番文旅局的热烈邀请,成员们于当日下午前往布拉克村进行交流调研,参观非遗集市中的“柳编”,一同感悟“亲和、惬意、返璞归真”的中式美学,并与民间艺人交流新疆非遗柳编的独特之处。

(图为调研团观看“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 陈世豪摄)

 

(二)坎儿井——渠引天山,沙漠绿洲

  在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火州,一股地下水的清凉浸润了成员们的心田。调研团成员于第二日走进坎儿井民俗乐园进行调研,并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对吐鲁番坎儿井的形成条件和开采结构进行具体了解。坎儿井是吐鲁番人民勤劳和智慧品格的见证,造就了璀璨的绿洲文明,是进一步感悟中华民族井渠文化以及内地与新疆农业文明交融的重要媒介!

图片4.png

(图为调研团成员参观调研吐鲁番坎儿井 秦纪霞摄)

 

(三)新疆大漠土艺馆——火州古堡,丝路明珠

   新疆大漠土艺馆是吐鲁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创立了“模戳印花”“桑皮纸”“大漠土陶”非遗项目体验园,呈现了一场古代艺术与现代美术的交融盛宴。调研团成员随后抵达艺术馆,前往调研模戳印花、大漠土陶、桑皮纸三种非遗项目:

  模戳印花的明快色彩在成员们看来代表了维族人民热情爽朗直率的性格,各类纹样图案也散发着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为进一步感受与体验模戳印花技艺,非遗传承人在调研团成员们的实践队服上进行木模印染,使得调研团成员对这一手工艺技术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情感联结。

图片6.png

(图为调研团成员近距离观看并体验模戳印花 秦纪霞摄)

 

  调研团随后走进土陶作坊,观察触摸成品,参与土陶制作过程。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交谈,成员们得知土陶已经具备防水的先进工艺,并与新疆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在纹样、形状上代表了当地人民的审美理想。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土陶,这便是对土陶之精湛技艺的最好概括。

   桑皮纸体验中心是大漠土艺馆的最后一站。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墨染辉煌,桑皮纸被称为西域历史“活化石”。成员们近距离观看了手艺传承人制作桑皮纸的具体过程,并亲自尝试了浸泡与晒干的步骤。与此同时,成员们参观了桑皮纸画作,深刻感悟到中华造纸艺术之姿彩与书画史之理想。

图片7.png

(图为调研团观看桑皮纸的制作过程 秦纪霞摄)

 

(四)吐鲁番木卡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调研团成员在吐鲁番的最后一站被称为吐鲁番木卡姆的发源地——鄯善县鲁克沁镇。伊力站长热情接待了调研团,并亲自进行演奏:“情歌”式深情又激昂的节奏调子,使成员们体会到久远岁月中回荡的历史和声。随后,成员们向伊力老师询问木卡姆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情况,伊力老师从政策支持、学员分布、教授难题等方面一一分享作答,以期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改变!

图片8.png

(图为伊力站长为成员介绍基本情况 陈世豪摄)
 

  “风沙铺满眼,温情契古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过了历史千年,不仅是中华文明和地域文明绵延传承以及兼容并包的生动见证,而且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调研团成员认真了解了吐鲁番丰富的非遗文化,对历史波涛无情裹挟下的文化痕迹进行了重新记录,并以此为契机,在悠悠驼铃声中将吐鲁番之沉重娓娓道尽,为吐鲁番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重塑民族记忆的“种子”,浇筑中华民族参天大树!

作者:陈丽雯 程康怡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大学生开展“铭记过往 缅怀先烈”暑期志愿活动
  •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历石琅琊,古来弥新”团队赴滁州琅琊山风景区、遵阳街开展调研
  •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历石琅琊,古来弥新”团队赴滁州首日
  • 追寻75载家国记忆,青年学子记录劳模工匠口述史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