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8月31日讯】(通讯员:张陈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7月13日至7月15日安徽农业大学“心系三农,情暖乡村”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深入淮北市濉溪县,开展以“绿泽淮土青春耕耘,沃野千顷农技引航”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7月13日中午,实践团成员到达科技小院,与华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并对科技小院进行参观。团队成员深入生产车间,不仅参观了农业播种机械设备的成品,还详细了解到设备生产流程、制造工艺以及研发过程。制作农机设备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采购所需的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再采用铸造、锻造、冲压等方法制造毛坯件,为后续加工做准备,同时利用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艺对毛坯件进行细化加工,形成符合要求的零部件。最后将加工好的零部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装配,形成完整的产品结构。实践团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亲手参与了部分工艺的实际操作,近距离感受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团队的工匠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部分工艺实际操作)
7与14日上午,实践团队到达孙疃村党群服务中心参加活动座谈会。会上,村委会主任郜均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向实践团介绍了孙疃村村庄分布情况和农业发展状况。实践团的同学们就村庄的农业生产、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公共卫生等方面与当地负责人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并与孙疃村建立了乡村联系点,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宜居乡村奉献出青春力量。
会后,实践团成员们以孙疃村为圆心,辐射至郑桥村、街西村、街东村以及花园村,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调研活动。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了众多农户,通过精心准备的调查问卷,分组进行了挨家挨户的实地调研,团队了解农户当前在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困难,尽全力解决农户心中的“疑难杂症”。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淮北当地农户)
“庄稼这几年的收成不太好,粮食的价格稳定,但种植的成本上涨了,农民的纯收入就随之下降了。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也难以落实在田间,因为技术要求高,农户难以掌握。”郑桥村的郑叔叔说道。新型种田方法普及程度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普及程度参差不齐,这对农户进行田间劳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调研过程中,观察到部分家庭院中都摆放农业机械设备,用于玉米等作物成熟时进行高效收割,但据实践团成员大量走访,更多的农户并没有相关设备,进行作物收割时仍然依赖外来的收割机队伍。
为详细了解濉溪县目前农业机械种类、发展水准,实践团队于7月15日前往濉溪县百善镇支农合作社,与淮北市农业农村局主任刘沛和合作社社长谢好学开展交流会。据了解濉溪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2%,且小麦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且2022年,四家本地农机生产企业完成产值6048万元,同比增长34%。产品涉及动力机械、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收后处理等环节,为此谢社长带领实践团队员去参观并介绍支农合作社中所具有的农业机械设备。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能够高效完成农药喷洒作业的农用喷药机,一次性完成作物的收割、脱粒、清选等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谢社长学习农机专业知识)
实践团成员还采访到刘沛刘主任,对于实践团提出的两个问题:在为自己的学术和职业目标要做准备方面,刘主任给农机专业学子重点提到了两个字——实践。刘主任表示,在学校里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要走出课本,去实地考查知识漏洞,在该过程中,去发现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比其他的方法好在哪里?以及在课外亲手去操作机械;在处理挑战和困难的心态是坚信农业机械设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刘主任表示在这样抱着必胜的心态去挑战,相信所学所为必然利国利民,困难也就不显得迷雾重重了。
(图为团队成员与谢社长在支农合作社合影)
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员走进乡土中国的深处,去田间地头“接地气”“沾泥土”,夯实专业基石,丰富知识脉络,在实践中做到厚积薄发,稳步前进;在调研中下笨功夫,行走乡土,走村串户,同农户交谈,倾听心声,了解需求,流下汗水,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