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非遗间,乡野绘新篇”实践队--蟳埔簪花篇
8月19日,“筑梦非遗间,乡野绘新篇”实践队来到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海滨小村——蟳埔村进行实地调研,随着车辆缓缓驶入村落,一股浓郁的海风味伴随着渔村特有的宁静迎面扑来。我们带着无限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个小渔村究竟是如何被那些鲜艳的小花装点得像现在这般风光漂亮。
在泉州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蟳埔村的簪花习俗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美丽追求,还反映了中亚妇女戴花传统的融合与传承。从村子的原住民口中,我们了解到,蟳埔村的女性不论老幼,都习惯头戴由鲜花制成的“簪花围”,这一习俗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生活的象征。传说中,这一传统起源于海难后女人们寄托思念和祈求保佑的行为,每年渔汛季节还会举行盛大的“簪花节”。正是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来到此处亲身体验簪花,簪花也由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村子的主道两边,基本上都是簪花旅拍馆,随处可见头上戴着花的婆婆正在为游客簪花,为拍照做好精致的准备。于是我们找到了其中一位簪花婆婆进行访谈,从和她的对话中,我们对这项非遗技艺又多了一份了解和敬仰之心——“我从小就生长在蟳埔村,这里每家每户的女子都会做簪花。我母亲是村里有名的簪花艺人,我自然也从小学起。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了。簪花不仅是我们村的传统,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为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一技艺感到自豪。”从小到大坚持的这一件事,既是对自己热爱的事物的守护,到现在也成为靠自己双手挣钱的工具,更实现了对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或许就是簪花所象征着的蟳蜅女身上坚韧、顽强、勇敢、热情地宝贵品质吧。
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结束了这次充实的调研之旅。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在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簪花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更是村落社会交往的纽带,是渔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新一代青年心中的文化记忆,是向外展示中华文化之美的重要窗口。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我对蟳埔村的簪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其未来的传承和发展充满了期待。
作者:山东大学 黎美瑜 来源:山东大学 黎美瑜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夏日爱心补给站,团团为您送清凉
- 随着酷暑天气的到来,泾县团县委从7月31日起至8月30日,在城内开展“团团送清凉”志愿服务活动,旨在为辛勤工作的户外劳动者们带来一丝
-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