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至7月9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三下乡实践团队“最忆船政”三下乡实践队在福州市马尾区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考察活动。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铁胁厂、绘事院、马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昭忠祠,深入了解船政文化的历史背景,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激发学生们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心。
初探船政文化,感悟历史脉络 7月4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系统地展示了中国近代船政的发展历程。通过馆内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学生们详细了解了从洋务运动开始,福州船政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博物馆内的舰船模型和历史图片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参观让他们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小组成员在学习船政博物馆的历史。陈艺萌 供图
追寻工业遗址,铭记历史工艺 7月5日,团队继续深入考察,来到铁胁厂。作为福州船政的重要工业遗址,铁胁厂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们通过与厂区管理人员的交流,了解了铁胁厂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贡献,特别是其在船舶制造和技术革新方面的成就。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被这些历史遗址所传递的艰苦奋斗精神所感动。

图为小组成员与铁胁厂管理人员交流学习。彭卓琳 供图
7月6日,团队走访了绘事院。这里曾是培养船政工匠的摇篮,为福州船政提供了大批技术人才。通过参观展示的各类船舶设计图纸和雕刻工艺品,学生们深刻感受到这些工匠们的技艺精湛和他们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团队成员表示,绘事院展示的不仅仅是工艺,更是一种精神传承,让他们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能够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
非遗文化体验,感受传统工艺魅力 7月7日,团队来到马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该馆保存和展示了与船政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船舶制造技艺、马尾剪纸等。学生们通过观看现场技艺展示,亲身体验了这些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馆内展示的福船模型制作工艺令学生们印象深刻,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传统工艺传承的理解与敬畏。

图为小组成员在马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学习马尾剪纸。陈弈帆 供图
缅怀英烈,继承精神力量 7月8日,团队前往昭忠祠,祭奠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牺牲的船政将士。在昭忠祠,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这些英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通过阅读碑文和观看祠堂内的历史纪念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船政精神的顽强与不屈。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他们继承和发扬先辈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探访历史印记,感悟船政精神 7月9日,团队前往船政书局。这里原本是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马尾造船厂修船车间的一部分,作为历史风貌建筑,经过保护性修缮后,现已成为传播船政文化的重要场所。书局内,学生们见证了船政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清末洋务运动中诞生的马尾船政局,到中国第一艘自制铁壳军舰的诞生,再到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的历史贡献。通过观看船模、历史照片及文献资料,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重要性,并对船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次探访不仅让团队成员收获了知识,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意义。
实践总结:在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到了福州船政文化的精髓,也让他们在历史遗迹中找到了前行的动力。通过实地考察与文化体验,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增强了文化自信。他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将这种感悟融入到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中。

图为小组成员在马尾船政书局合照。王艺霖 供图
团队成员王艺霖表示:“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福州船政的历史,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中。”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收获颇丰,他们在船政文化的熏陶下,不仅提升了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也增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未来,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艺术创作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讯员 余今 张悦星 江銮云 魏铭 朱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