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在纠正孩子们的普通话发音时,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音问题。例如,在翠南社区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前后鼻音不分,不同于以往后鼻音发不出的情况,他们反而是不懂如何发前鼻音。以“uen”为例,这些孩子在发音时会无意识地舌头后缩,从而导致发出“weng”。我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练习,利用压舌板、棉签等道具帮助他们了解正确发音的位置,并且耐心地示范和认真地指导。在反复的练习之后,孩子们的发音终于变得清晰而准确。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出现的发音问题也不断激励我立足于实际,继续优化教学方法,让普通话纠正的方法更加通俗、更加有效。
二、耐心与细心是教育的基石
在纠正孩子们的普通话发音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耐心的重要性。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很快就能掌握正确的发音,而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我在教学与纠正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观察他们的发音习惯,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耐心地等待,细心地指导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也是孩子们能够准确无误地发出每一个音节的重要保障。这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
三、文化传承,语言的力量
普通话不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文化。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孩子们了解普通话背后的文化意义,将普通话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让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传承的意识,让我更加认识到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四、自我反思,不断成长
这次实践活动也是我个人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的普通话纠正活动中,教学是重要的一环,这既考验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检验了临场发挥的能力。这让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学习了更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技巧,也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沟通和理解,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和理解他们的需求,这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几位志愿者在前期多次进行线上和线下会议,共同商议普通会纠正教学的教案和上课的多种形式,互相分享教学经验,明确上课形式的多样化和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备用方案,后期分组教学,坚持共享教学方法,共同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这种团队精神不仅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也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有力量。
随着本次普通话纠正与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我们不仅见证了每一位参与的孩子在普通话发音和表达能力上的显著提升,更感受到了语言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将普通话纠正与教学推进到社区、到基层,让普通话深入人心。我在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学会了很多,这段经历将成为我宝贵的记忆,也是我大学和教育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