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速览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为深入了解中医药非遗传承现状及中医药发展现状。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薪火实践团龙孟医考队于2024年7月15号实地探访了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中医院,并
对“朱氏诊法——咽喉诊、脐腹诊”第12代传承人花海兵院长进行采访。
专家简介
花海兵,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诊法——咽喉诊、脐腹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学科带头人、无锡市中医脾胃病质控中心主任、江阴市中医院副院长。临床传承创新“病多痰湿、法在清化”的中医“清化论”学说。SCI和省级以上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6部、拥有专利5项。多次获得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等国家级奖项。多次受邀国家级学术交流。获江苏省首届十佳(优秀)青年中医之星,无锡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传薪百匠、青年科技之星、第一届十佳科技志愿者,江阴市第二届江阴工匠、十大科技之星等荣誉。
采访内容
实践小队成员采访花海兵院长 荆宇摄
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花院长向实践小组组员介绍了朱氏诊法的
传承史——朱氏内科,是康熙年间“医学世家”峭岐朱家的家族传承,到第九代的
朱少鸿、朱莘农为代表独创“脐腹诊、咽喉诊”,后面经名中医夏奕钧先生、陈正平先生等人的传承与发展,于
2016年,“朱氏诊法——咽喉诊、脐腹诊”成为了江苏省中医药非遗项目。花院长总结了朱氏医学的
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
创立了江阴伤寒学说,开创了一些如脐腹诊、咽喉诊等诊法;二是,朱氏医学提出的理论和方法
还体现在评估预后,指导后续的用药和康复的过程。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学习历程和经验在参加完院校教育后,花院长还进行了师承教育。其中,作为朱氏内科第十代传人的陈正平先生,将花院长领入了“朱氏诊法”的“大门”。花院长回忆跟随陈正平先生学习的经历——他跟随老师探访医家、收集资料,追溯前辈的诊疗理论,并结合临床,最终丰富、完善体系。
结合他的学徒经历,花院长为实践团组员总结出当好一个好徒弟必须做到的两点——
“心要贴得近,脚要跟得紧。” 跟紧老师的“步伐”,不辞辛劳地学习与实践。同时要留意老师诊疗时的的“蛛丝马迹”,不懂的要及时提问,将不懂的内容记录下来,反复揣摩。只有这样,能力才能提升!
非遗项目传承面临的挑战针对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与推广面临挑战的现象,花院长为实践团组员解释其中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的50年,我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适配性疾病。这50年的剧变,
人类在这一阶段也不一定能够快速适应。同时,传统中医药的适配度可能不高,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中医药非遗项目不信任。
要解决传承与推广中医药非遗项目面临的挑战,花院长强调 “渊远才能流长”。他认为中医药非遗项目
意义之所是为了唤醒每一位中医药传承人加入保护日益式微的中医药文化的队伍。
只有保住“渊”,才能“流”得长。只有当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者重塑和完善相关理论,特别是针对现中国的这些适配性疾病。在临床上,让患者感受到疗效。通过宣传——无论是媒体上的,抑或是患者的口口相传等方法,让社会感受到中医药非遗项目的价值和活力,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创新花院长对于传统中医的创新颇有建树, 曾经说过:“
就只要能对‘人的病’和‘病的人’有益,我定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望闻问切。” 花院长充分肯定中医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以达到提高诊疗效率、弥补传统医学部分缺陷的目的——
只要能够“为我所用”,都可以为传统医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他表示:“
‘中医为体,西医为用。’这是我目前常用的。不管怎么样,只要是好的,只要有助于疾病的,对这个病程的快速修复有利的,都可以使用。包括一些现代医学理念性的东西。”新媒体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花院长开通了抖音账号,并常常在此分享一些有关中医药科普的知识的视频,在评论区为大家答疑解惑。他也曾亮相百家号、视频号直播间,开展中医药科普。花院长认为
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要做到六个“有”——医疗上要有成就;学术上要有成果;讲台上要有声音;杂志上要有文章;人才上要有建树;社会上要有影响。花院长强调,新媒体时代,人民群众更加青睐通过新媒体接受信息,而作为中医药工作者,想要更好地推广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新媒体是一条必由之路。最后,花院长谦虚地表示:“我无意做网红。我只不过是把我这些在临床上经常碰到的问题,只不过借这么一个途径、这么一个载体,
希望大家更多的了解,少走弯路。这就是科普的意义所在。”
花海兵院长寄语花院长表示,对于岐黄学子而言,随着医学素养的不断提高,除了掌握中医药“共性”的地方,更多地是拓展自己“个性”的部分,使自己多掌握一种“武器”服务于将来的诊病、治疗。花院长表示:“
想把疗效再提高30%,你共性的部分要掌握,那个性的部分,就是你提高30%本领的最佳选择。”
实践小队成员与花海兵院长合照 荆宇摄
文稿|孙子烨、蒋佳伟、汪琛杰
图片|荆宇、汪琛杰、孙子烨、荆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