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汲汲知新语,惓惓思非遗”:走近常州非遗梳篦

发布时间:2024-08-1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一项旨在推荐农村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的下乡活动。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一场以“三下乡”为载体,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实践应运而生。8月11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艺心遗亿”小队在王道静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一起前往了常州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邢粮梳篦艺术馆以及常州梳篦博物馆,探索古代文化遗产,感受千年文明的脉搏。

图为青果巷邢粮梳篦艺术馆  戴行羽摄

  梳篦,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匠人精神。作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历经汉唐的繁荣,明清的鼎盛,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寄托了美好寓意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常州梳篦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在明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产的梳篦被选为宫廷供品,享有“宫梳名篦”的美誉。在探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亲眼见证了梳篦从选材、开料、制作到成品的整个流程,深刻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与不易。

图为队员了解制作过程中所需工具   史语姗摄

       作为一项非遗,梳篦早已淡出大众的日常生活,但是它的文化艺术价值非常珍贵,使得它一直传承至今。梳篦博物馆陈列着每一代梳篦传人,目前常州梳篦已传承至第九代,如今的传承人邢粮,在近50年的职业生涯当中,做了几十万把梳子,他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还进行了创新设计,使得常州梳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邢粮曾说:“手工制作可以独一无二,精品必须在手上。”对于邢粮来说,梳子不仅是日常的实用工具,更是传承非遗文化的一种载体。
图为常州梳篦历代传承人 卞文娟 摄
       常州梳篦通常采用镂空、浮雕、彩绘等手法制成,图案精美,风格独特。其中,一些图案还采用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如龙、凤等图案,寓意深刻,寓意吉祥。除了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外,常州梳篦还被用于制作艺术品和收藏品。例如,它们可以用于制作雕刻作品和手工艺品等。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可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图中博物馆陈列的《红楼梦》相关高级梳篦更可见常州梳篦的底蕴与魅力。  
图为博物馆陈列《红楼梦》系列梳篦作品  戴行羽 摄
       “艺心遗亿”小队,谐音“一心一意”,意在聚焦非遗文化的传承,一心一意关注常州非遗,宣传家乡文化。在探寻常州梳篦的奥秘中,团队成员们知道了,常州梳篦是中国传统手工制品之一,制作过程精细,技艺独特。透过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博物馆,更加深入了解历史,小队成员表现出对梳篦的热爱之情。此次活动,旨在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让普通人更加深入了解非遗梳篦,争做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作者:戴行羽 卞文娟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古韵今风筑新梦,乡居蝶变换锦裳 —“青翼乘云,荣耀沙洲”团队赴张家港凤凰镇开展调研活动
  • “电”掣行动,筑梦绿程——废旧电池回收,绘就社区环保新画卷
  • 以青春力量,写时代绿色长征卷
  • 以青春力量,写时代绿色长征卷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科考研究、
  • 08-1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