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们走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感受了校园从早到晚的变化,一路上碰到了很多人,也询问了很多人,有在办公室里坐班的十堰本地的老师,有去往教室,食堂不同方向的在堰读书大学生,还有热情接受采访的留学生,店铺里的老板等等。他们和蔼亲切的样子,温柔耐心的性格使调研工作推进轻松了一大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英语老师,对十堰特产相对比较了解,并且表示有些特产比如黄龙鳜鱼由于未做成品牌,知名度没有很高。除此而外,也分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像竹山肚倍等药材离老百姓比较远,因此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但是,房县的黑木耳,黄酒,香菇等都成为标志性农产品,这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队员与老师交谈 张子豪 摄
而相对来说,大学生无论本地或者外地的都对十堰特产了解不多,只是略知一二,这也凸显出缺陷和问题。其中,为大多数人所知晓的是房县黄酒,已经拥有了很大的消费市场,畅销到很多地方,他们也是分享了他们自己所品尝的味道。事实上,接受采访的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真正的了解过十堰特产,因此团队成员简要的给他们讲述了十堰本地其他相关的农副特色产品。
图为队员与在校学生进行访谈 张子豪 摄
当然,如果想让特色产品远销国外,也是需要进行有针对地调查采访,于是团队联系了热情的留学生朋友,他们对中国的美食有着浓厚的兴趣,分享了他们喜欢的中国食物,比如火锅。而且,他们利用他们在中国所学习到的中文,简单地朗读了十堰的特色农副产品并对团队所搜集的十堰特产纸质资料进行拍照记录,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当然团队成员也是热情地介绍科普了十堰特产,推荐他们去了解和品尝,让彼此留下对十堰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图为队员与在校留学生进行访谈 张子豪 摄
从此次前期调研包括线下的实地走访和线上的调查问卷中,成员们通过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采访的对象基本覆盖了学生(含留学生),老师以及周边居民,然而对于十堰特色农副产品的了解程度,仅有45%左右的人是比较熟悉的,有大约55%对此只是略知一二。这样的结果印证了团队初期的猜想,也更加说明了此次调研对于后期启动十堰特色产品推广的重要性,团队将此次调研结果带回仔细研究,为团队的产品研究推广作重要准备。
“语商兴农”社会实践团始终相信当众多人的意识跟上时代的发展方向,增强乡土情怀,一定会产生不容小觑的力量,因此团队成员将运用所学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开拓思维,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