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精美技艺与文化内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带动相关旅游业,工业的发展,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蓝梦织翼团”于七月三日抵达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开启一场以“探寻南通非遗,传承文化瑰宝”为主题的,关于充满韵味的蓝白非遗文化的学习之旅。

(图为抵达蓝印花布博物馆后,团队合影留念)
晾晒中的蓝印花布,阳光倾洒,蓝印花布随风摇曳,古典的蓝白,神秘的纹路图案。此刻,蓝印花布晾晒在这片烂漫的土地上,绿草,紫色的小花,晃眼的阳光,古法的晾晒,颇有几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简单与纯粹。
(图为蓝印花布晾晒场景)
初入博物馆,团队成员对于蓝印花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学习,蓝印花布起源于秦汉,盛于明清,从江南起源后流传至全国,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染料为纯天然的植物蓝草制取而成,这种蓝靛被称为“如皋青”,是明清时期的皇家贡品,是皇宫中染色,化妆,药用的顶级蓝靛。蓝印花布的图案更是具有深层内涵,其取材于百姓喜爱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当然更多的是植物花鸟组合的吉祥纹样,用比喻,谐音等手法表达民间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蓝梦织翼团”团队成员积极主动联系博物馆负责人,最终有幸找到博物馆副馆长,其给了团队成员,大量理论指导,讲述了蓝印花布在历史长河中漂浮至今的艰难历程。团队成员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特意找到了蓝印花布的手工艺人,学习了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蓝印花布过程)
一把小刻刀,细细雕刻,印出了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校徽,一把刮铲,浮于纸上,留下了一副鸳鸯戏水,一缸蓝靛水,反复浸染,最终成就了一副唯美的蓝色艺术品。这种制作过程无疑是一种细水流长的美的完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个快餐时代又是“耗费时间的”“枯燥无味的”。在此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这种慢工细活的生活又是追求的,享受的,在忙碌的生活中,这种慢享受,何尝不是一种特别的诱惑,当代00后其实对于这方面的追求很大,从非遗漆扇,泉州簪花,非遗打铁花近些年在网上的火爆程度不难看出,当代人对于非遗文化非但是不排斥的,更有着一种追求,而蓝印花布的内涵,“蓝梦织翼团”团队已经感受到了其魅力之大,但是其缺少一个契机,一个让当代青年人认识的机会。“我相信,快餐时代小火慢炖的粥是弥足珍贵的,只要我们团队努力让蓝印花布爆火,最后总有热爱者会留下来,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者。”团队成员徐晓艳肯定道。
续写千年古韵,绽放时代新彩,不仅仅是对于蓝印花布,更是所有的非遗文化,所有的中国技艺。这不仅是团队“蓝梦织翼团”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更是当代有志青年共同的愿景。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的成长与探索,让文化技艺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魂中。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蓝梦织翼团 徐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