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凝聚但文化流动—广州新华学院“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三下乡活动
驼岭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千年丝路,亘古绵长。它并不仅仅只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文化、艺术和思想的交流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连接了东西方文明。而现在,人们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繁荣。为了追寻那份独属于丝绸之路的气息与魅力,2024年7月13日,广州新华学院“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从广东广州出发,前往山东青州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的方式充分感受齐鲁文化的底蕴,丝路文化的内涵。
二登驼山,信念如磐
7月15日,实践队开始实践的第一站便来到驼山。一行13人精诚团结,一往无前。驼山石窟为中国东部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造像群,198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主峰崖壁有石窟5座,摩崖造像群1处,计造像638尊,其中三号石窟最大,时代最早,造像最多。这些造像精美准确,雕工线条流畅。驼山石窟展现了不同的雕刻风格、激发、追求,各种文化在此交流汇聚,一批批造像形成了独特的“青州风格”,实践队队员们登顶驼山,从第五窟开始倒序观摩。详细了解各个石窟、格尊佛像过往的故事。采访队员,其说第三窟令其影响最深刻,“这尊大佛从大型到细节,无不透露出高贵的气质。平和的耳朵用以倾听世界;宽博的手掌好像能容纳万物;眉眼的细节盛装住了情绪。在来到他面前的那一刻,我也释放了自己。” 7月16日,经过一天深入地认识与了解后,实践队队员们再登驼山,结合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与井然有序的分工下,各个小组成员便开始了工作。实践队队员们分别对石窟进行现场的拍摄与临摹,对近两天实践的过程编写文字创作,体味真切地表达与真情的流露,对石窟文化及丝路文化的传承。
雨润云门,雾气氤氲
7月17日,实践队队员在连登两天山后,热情不减,昂首阔步,再次登顶云门山。云门山不高,以其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而风采万丈,是一座清净悠闲的5a山,最出名的是摩崖古“寿”,《辞海》记载的“寿比南山”即出于此处。不幸的是当天小雨,队员们只得背着背包,撑着雨伞繁重地向山顶行进。但爬山过程中,正因有小雨,云雾缭绕,云门山那延绵的山脉弯似巨龙蜿蜒,峰峦叠嶂,透出无尽的神秘与诱惑。山中亦有很多摩崖石刻和古代遗址,探访中,每一块石刻,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沿着蜿蜒的山路徒步而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沉淀的诉说。又因为小雨,队员们登顶后便停步于耸云亭休整。此亭视野开阔,亭如其名,氤氲的雾气与斜撒的雨滴让山谷显得神秘而委婉。大家都灵感大迸发,书写并绘画着独属于云门山的魅力。
小大青博,一笑千年
7月18日,实践队队员抱着学习的心理探索青州博物馆—一座可以媲美省博的县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展馆分五共有四层,主要展馆有一层:石灾千秋—青州古代石刻文化陈列;二层:信美东方第一州—青州历史陈列;三层:汉梦华章—青州香山汉墓出土文物、文心丹青—馆藏书画作品展;四层:永恒的微笑—龙兴寺佛造像艺术陈列。最令人们印象深刻的是青州博物馆利用科技的方式将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骄傲地展示了“海岱为青州”。其中第四层龙兴寺佛造像中的佛像多用镂雕、浮雕、彩绘贴金等高超技法雕刻而成,是中国北朝时期佛教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使佛、菩萨的世界变得神圣绚丽、充满生机。“青州微笑”何然屹立馆中,佛衣极其轻薄,紧紧贴合于佛身,完美勾勒出身材。多数游客因此前来,仰望他们时,那安然若无的表情和微笑让人心安与淡宁。尽管脸上的金箔已经成片地脱落,身上的佛衣已不再鲜丽,但面容上微笑始终凝固着、永恒着。“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可以见到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碎片中,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实践队队员们心领神会,将自己与文物融合,紧接着就是惊叹不已,深刻领会到了青州文化的底蕴与历史的延绵也巩固并加深了我们对文化传承的坚定决心。造像历经岁月更迭,静看世间沧桑变化,嘴角那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在你、我心的碰撞中走向永恒。实践队队员们也将不忘初心,学习并传承好永恒的丝路文化。
古朴井塘,暂停时间
7月19日,实践队队员们脚步迈进了井塘古村,亲身体会那片古朴原生态的区域,走进那段斑驳的历史。井塘古村依山而建,整个村落被古城墙包围,城墙用青石而砌。历经600年沧桑岁月,依然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的村落。盛夏时节绿树成荫、小桥流水,让时间放慢脚步,静静流淌!村里的石桥、古井、古戏台、古庙等都是古迹。井塘村随处可见的石头堆砌的特色房屋,目前已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漫步在古村的小巷,感受岁月的沉淀。一群南方小朋友品味村里特色的古豆腐,古豆浆等又是另一番味道。离开井塘古村时,那种古老与淳朴已深深地印在队员们的心中,成为一段永恒的记忆。
穿越千年,交汇山博
7月23日,实践队队员结束山东青州的实践后,整顿又出发,走进山东省博物馆,参观文物。队员们跟随老师的步伐,从一层的展厅—佛造像艺术展为始,开启了探索之旅。山东佛教历经北朝、隋唐和北宋三个重要时期,北朝佛教与齐鲁文化不断融合,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佛造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这里的佛造像大多造型精美,装饰华丽,为造像中的精品,展示着山东佛教的艺术独创性。该展馆中不仅有石雕的造像文物,更有佛塔、经幢、造像题铭等其他佛教文物,展示了山东佛造像“奇葩”的风格和辉煌成就。从北魏到明清,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每一尊佛像都栩栩如生,展现着高超的技艺。这千年前的佛像以沉默凝固了永恒的时间。实践队队员们驻足观看,沉浸在深厚的历史氛围中,感受着山东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随后,大家又步入二楼展厅,海岱日新—历史常设展,深入了解山东的历史文化,队员们看着穿越时空的文物,仿佛穿梭在时间和空间之中,领略了山东地区的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似置身于古代的山东,见证了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最后,队员们进入三楼展厅,这里有很多自然专题展,多以大型实景的方式再现生物界的壮丽史诗。当行走其中,犹如身临其境,能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创造,聆听自然谱写的生命赞歌。参观完博物馆后,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齐鲁文化的魅力,实践队也将融合自身特点,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千年秘境,禅意盎然(四门塔风景区)
7月24日,实践队计划前往山东济南四门塔风景区—千佛崖进行实践考察,想了解更多关于造像的知识。天不遂人愿,到达景区售票处时,得知千佛崖因修缮原因不得进入。但又因难得福,队员们发现了另外独具魅力的古塔——四门塔、龙虎塔等。进入景区,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四门塔。据了解,四门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有“中国第一石塔”之美称。因四面开门,宋代起被称为四门塔,每个门内都有一尊石雕造像。在四门塔旁有古柏一株,名为“九顶松”,古塔与古柏作伴,几千年来它们都不孤独。不远处就是龙虎塔。龙虎塔被称为“唐身宋帽”,其的周身满是雕刻,雕刻技术的细腻顺滑令队员们深陷其中。层次丰富,错落有致,人物鸟兽呼之欲出,有十足的盛唐风韵。龙虎塔旁有一片塔林,经过讲解后队员们得知塔林中的古塔分为四种:阙式、密檐式、亭阁式和幢式。远远望去,它们是矗立在现代的历史大楼。经过一天的学习和了解,实践队队员们对古塔的种类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你站在塔底仰视,彷佛穿越千年时光,似乎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些古塔,即是一座古老的文化符号,更是了解山东历史文化和探寻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文化的弘扬,实践队一直在路上!
先哲文脉,触摸孔博;魅力三孔,文化瑰宝
“天不生孔子,则万古如长夜。”孔子与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孔子的仁爱礼仪思想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7月25日,实践队来到山东曲阜探索孔子博物馆并参观了三孔景区(孔庙和孔府),感受至圣先师的过去。在孔子博物馆中,实践队队员们参观了: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在馆中,队员们仿佛穿越回了春秋战国时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这里汇聚了他的智慧结晶,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史料,以及对孔子成长经历的了解,队员们也真切感受到了书中所说的孔子智慧和孔子魅力,领略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他在世界各地播种了智慧之光,跨越时空照亮着人们的心灵。于是,孔子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儒家哲学的象征,是礼仪、和谐和道德修养的表征。接着,实践队全员马不停蹄,前往三孔景区,实地追溯千年儒学。三孔景区是中国历代文人儒客朝拜之胜地。由于时间问题,队员们很遗憾未能参观孔林。跟随讲解员的步伐,队员们先参观了孔庙。孔庙规模宏大,气度不凡,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讲解员讲到,“孔庙最值得欣赏的是其建筑之美。”于是,我们体验到了廊腰缦回、勾心斗角、28根雕龙石柱等精美设计。孔庙之东则是孔府。孔府也是仿皇宫式建筑,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孔府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一些大典和祭祀等,让队员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里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承载着悠悠岁月;古木参天、红墙绿树,涤洗着游客心灵。千年智慧不朽,时代发展融创;传承国学薪火,弘扬华夏文明。新时代青年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发扬传统文化,紧跟时代要求,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春在实践中书写,才华在实践中绽放。至此,本次“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的线下征程已结束。盛夏七月,队员们实地调研,探寻历史足迹。此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成长中一次质的飞跃。未来,实践队及实践队员们也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验和感悟继续前行,为丝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张永婷 来源:广州新华学院“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参观纪念馆,缅怀伟大总理
- 8月4日,为了更好的学习红色文化,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色印记寻访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江苏省淮安市伟大周总理的纪念馆。
- 08-11
- 绿水青山新吴起
- 8月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赴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生态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了解吴起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做法、经验及带来的成
- 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