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思想精神,推动陕西黄陵县阿党镇丁村构建和美乡村新局面,7月27日至8月1日,长安大学赴陕西黄陵“溯根华夏·和美乡景”暑期社会实践队全体师生前往陕西黄陵县阿党镇丁村进行调研寻访,将风景园林专业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共绘振兴蓝图。
果树映笑靥,丁村焕新颜
在丁村村委会党建活动室,第一书记高生玉向大家介绍了丁村的村史村情。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下,丁村努力守住绿水青山,培育乡土文化气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稳步展开。“一是农村改厕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三是完成健康村庄创建任务,四是农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通过这四个方面扎扎实实完成了咱们的改造任务。”高书记介绍道。在丁村温室大棚,高书记向实践队师生介绍了种植产业的基本情况。在引进科技温室大棚农业的同时,丁村因地制宜,整合并盘活土地,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形式,引进酱菜生产企业。丁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如珠串般紧密相连,形成规模化效应,新风正气扑面而来。这一切无不彰显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实践队员向高书记坚定地表示:“我们这次社会实践希望能够为丁村的建设添砖加瓦,让大家的幸福生活更加和美!”
(图为高生玉书记带领实践队师生进行走访 吴博供图)
花开四野,走访入户听心声
7月28日,在午后的凉风轻拂中,实践队员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开展了一场关于丁村发展的热烈讨论。村民赵大妈说道:“现在啥都好,就是少了个我们晚上聚在一起唠唠嗑,谝谝闲传的地方。你看这个广场虽然大吧,但是一到夏天就热的不行,没个遮荫的地方,人在这待不下去。我们都只能跑到这槐树下面乘凉。”不远处,一座古朴的窑洞小院在阳光的沐浴下,愈发显得醒目。但是定睛望去,院内杂草丛生,凋敝之气扑面而来。高书记叹气道:“这个窑洞还是清朝时候建的呢!我们也想把它收拾收拾,但是不知道怎么搞,唉!” 实践队成员们也纷纷点头,他们将这些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记录下来,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构想。
擘画蓝图,让和美乡景成为振兴大业中的亮丽名片
8月1日,实践队全体师生齐聚长安大学小寨校区建筑馆,进行丁村“和美乡村”方案设计的集中讨论。 实践队师生针对丁村当前的空间布局、环境组织形式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工作。在此过程中,精心筛选并列举了包括村广场、历史悠久的古槐树、以及充满特色的窑洞小院等在内的一系列关键目标节点。基于这些详尽的分析与归纳,实践队进一步明晰了“和美乡村”这一核心规划目标,并据此确立了整体规划方案的指导原则与设计框架,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队师生进行方案讨论 黄健供图)
实践队员均对丁村的景观节点改造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一个下午就在这样如火如荼的讨论中过去了。最后,指导老师白骅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细心解读政府关于‘和美乡村’的文件和政策,做到有的放矢;抓住丁村的关键问题,把风景园林的营造景域和美好生活环境的优势发挥出来,把提升丁村的风貌作为我们的抓手,让和美乡景成为振兴大业中的靓丽名片。”刘子轩老师也说道:“方案里要有特色的运用乡土材料,体现出可持续性优势。”
解构乡景,找寻乡村画卷中的基因密码
怎样才能用风景园林学科助力丁村乡村振兴?在一步步的丈量,在一次次的采访中,在一句句讨论中,实践队找到了契合的方法。队员们通过解构历史文化村镇景观,识别、提取乡村基因以及乡村景观图谱构建,作为本次“和美乡村”方案设计的突破口。实践队从现状调研中识别出属于丁村的景观要素,并对其进行基因识别和图谱构建,构建阿党镇丁村景观基因信息链。在此基础上对信息链中的景观基因符号元素的空间位置进行标注,针对村落各处风貌提升点存在的问题,重塑原有基因、注入活力基因。实践队通过这种研判诊断方式,让丁村风貌提升决策更加科学高效,可以让“和美乡村”风貌提升建设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路径,持续为乡村发展贡献良策、注入活力。
(图为实践队全体师生在丁村合影 黄健供图)
以“和美”为笔,绘乡村新图,蕴藏乡村画卷中的基因密码为设计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房屋农舍错落有致,柏油路面干净整洁,门前庭院小巧精致……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一名实践队员憧憬道,届时四季花木常青,村庄风貌“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人与自然和合共居,一幅和美乡村的好风光实景图,正徐徐揭开面纱,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