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理学子“三下乡”:青衿重走长征路,红色精神燃心烛
九十载岁月流转,那段“爬雪山、过草地”、跨越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壮举虽已成历史篇章,但其精神光芒依旧璀璨夺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红都摇篮情,青春长征行” 暑期社会实践队踏上了前往于都县的征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共同回顾红军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聆听长征的记忆回响。
于都县内寻红军,纪念馆里忆长征
实践队首站抵达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随着讲解员的引领,缓缓步入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画卷。馆内,炮轰的红旗、斑驳的军装、废旧的水壶、还有各种枪支弹药,渔船推车,荧幕中的一场场战争时的画面,无一不深刻展现着革命先辈们舍生忘死的战斗英姿。一幅幅图片、一幕幕影像、一件件模型,真实而震撼地再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的英勇事迹,他们坚定的目光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在满墙草鞋的映衬下,红色宣讲团成员曾婷深情讲述了《一双绣球草鞋》的故事,“这一双绣球草鞋,如今正静静地躺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柜里。它随红军铁流万里,又回归起点。90年光阴,消磨了它的光泽又增添了新的光彩。”这不仅是关于爱情与牺牲的红色佳话,更是对红军长征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长征渡口新誓师,吾辈踏上新征途
聆听完长征的记忆后,全体40余名师生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集结,举行了一场庄重而肃穆的祭奠仪式。雄壮的国歌声中,表达对烈士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红色宣讲团成员王嘉乐献上了《致先辈》的深情朗诵,之后实践队代表向纪念碑敬献花圈,每位成员也手捧鲜花跟随,在这里所有人庄严肃立,为革命先辈们默哀一分钟,每个人的心中仿佛都在默默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环绕纪念碑,大家通过壁画、雕塑等再次回味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来到长征第一渡渡口,实践队成员望向河岸,回想着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渡河、开启了一场史诗般的远征时刻。为了牢记这段历史,红色宣讲团成员张妤婕讲述了《金色鱼钩》的故事,进一步体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不畏牺牲的崇高品质。
重走红色路线,体悟长征精神
九十年前,八万六千余名红军将士,从这条仅19.34公里长的小道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今天,实践队成员满怀敬仰,跟随讲解员胡石招的脚步,重走这条历史之路。崎岖山路间,胡石招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历史,“为了躲避敌机的侦察,中央红军只能昼伏夜行,小道全长19.34公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印迹……”讲解员胡石招讲到。行至老鹰山补给站,大家在激昂的红色歌曲中稍作休整,在这里胡石招带领实践队成员开展了红军歌舞和缅怀先烈的趣味游戏,表达了对红军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激发了成员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壮志豪情。随后,队伍继续前行,在祁禄山袁氏祠堂圆满结束此次行程。在此,胡石招深情讲述当地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无私支援,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实践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传统。
此外,实践队还体验了一次红军餐,通过品尝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所吃的花生、红薯等粗粮,感受烽火岁月里革命先辈生活的不易与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份忆苦思甜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实践队成员坚定了传承革命精神的信念。
在夕阳的余晖中,实践队的足迹渐渐远去,但那份被长征精神点燃的火焰,却在每个人心中熊熊燃烧,永不熄灭。“走在这条红军长征小道上,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了长征的伟大与艰辛。”实践队成员徐乐感慨道。通过这次长征路途的体验,相信未来成员们将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以学习长征精神为指引,满怀热情与坚定信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长征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周洲 徐乐 黄辰璐 来源:江西理工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普及国语促交流,垃圾分类护环境
- 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语言素养,增强环保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佛山大学百千万工程新航路护江队于7月 17日到
- 08-04
- 画笔勾勒幸福景,乡村振兴谱新篇
-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让文化滋养乡村大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佛山大学百千万工程队伍新韩路护江队于7月14-16日到潮州
- 08-04
- 感受枢纽脉动,共绘韩江之梦
- 为深入学习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了解韩江流域管理局的河湖保护及水资源管
-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