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新媒体背景下宾阳炮龙节的历史背景、传承现状和发展情况,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作为炮龙“开光”之地的炮龙老庙,感受炮龙节的深厚文化底蕴。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炮龙协会干部(通讯员梁海玲摄)
宾阳县民间炮龙艺术协会的陈杰和伍广德两位副会长告诉团队成员,炮龙协会始终秉承发扬炮龙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助力地方经济的办会宗旨,近年来完成了重建炮龙老庙、建立扎龙工艺展示基地等十件大事。以炮龙为元素和灵感的文创产品更是走俏市场,收益可观。随着媒体关注和政府政策等的助力,宾阳的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炮龙正在走出宾阳,走向世界。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扎龙传承人邹玉特师傅(通讯员梁冬银摄)
炮龙节是宾阳一张古老而年轻的文化名片,这张名片需要传承去点亮,而发光发热要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团队成员走近宾阳扎龙与舞龙的现场,与民间工艺大师邹玉特师傅、炮龙舞龙人廖国维师傅和蓝大创师傅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扎龙的选材制作和舞龙的动作要领。三位师傅热情耐心,言辞间皆是对炮龙的满腔热爱,知识经验信手拈来,让人钦佩。不囿于工作坊这一方天地,他们舞动着炮龙进校园、进企业、出国门、进人心,让更多人看见、关注、喜爱和传承着炮龙文化。借着文旅的东风,相信炮龙定能越走越远,为拉动地方经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多贡献。为更全面地了解钦州的历史文化,理解钦州的跳岭头文化,团队成员前往 钦州市博物馆、钦州市非遗馆和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参观学习。
图为团队成员在钦州市博物馆参观(通讯员劳远彤摄)
钦州市博物馆设于刘永福故居建筑群内,关于钦州市的历史文化介绍较为简洁,还是以刘永福的生平事迹为展览主题。团队成员在采访后了解到,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次在2000到3000人,年接待量在二十万人左右,以研学、党建的群体为主。虽然馆内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较少,多以文字介绍和实物陈列为主,但博物馆经常举办各自形式的活动以吸引游客的参观兴趣,依托博物馆和刘永福纪念馆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图为团队成员在钦州市非遗馆听工作人员讲解(通讯员容中慧摄)
钦州市非遗馆由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管理,正在非遗馆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团队成员,钦州岭头节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至今仍存在空白领域,资料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而由于经费、人员等问题,非遗馆对于钦州跳岭头的下乡调研也迟迟未能开展。目前钦州岭头节的唯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去世,近年其他非遗项目也共有五位传承人离世,恐后继乏人。这些情况都让团队成员深感非遗传承的迫在眉睫和任重道远。钦州跳岭头作为古代傩舞的遗存,价值宝贵。但相较于自带流量的美食古建筑,钦州媒体对于传统民间节庆的重视度显得相对不足。民俗节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石,希望能有更多的媒体和媒体技术能够深耕和应用于传统节庆领域,守好民族文化的根,培育好民族团结的芽。图为团队成员在与哈亭的苏师傅交流(通讯员廖凤美摄)
京族博物馆通过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段的结合为团队成员了解京族的历史及其生产生活的环境与习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充分展现了京族人民靠海为生、以海为敬、向海而兴的精神魅力,成为体现我国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窗口。哈亭是京族哈节的重要物质载体,据负责哈亭看守工作的苏师傅所说,哈亭主要由村民捐款修缮,政府主要是负责维持哈节期间的活动秩序。平时来参观的游客也不在少数。祭神和坐蒙(包括乡饮和听哈,“哈”在京语中意为“唱歌”)均在哈亭中进行,活动持续一周左右,十分热闹。
苏维芳先生自退休后便一直致力于京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翻译、传承和研究工作。在采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地方政府为京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很多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但是,由于近年政府财政比较紧张,对于京族哈节等的资金支持在逐渐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京族哈节的开展和宣传工作。同时,“唱哈”作为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喃字唱哈歌的却仍在少数,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亦对哈节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京族哈节是一场隆重的海洋文化盛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团队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欢聚在哈亭中,载歌载舞,感受京族文化的浪漫底蕴,凝聚起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民族友谊。
图为团队成员与苏维芳先生的合影(通讯员容中慧摄)
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能够圆满结束,除团队成员间的团结合作,也得益于实践地点相关单位和个人的积极配合与帮助。通过此次活动,团队成员对广西地方节庆的传承现状和发展困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也更深刻地意识到节庆文化的重要性。团队将据调研资料整理成文,扛起新时代青年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